杨明跟几个主任开了一下午的会,将方案落实了下来。除了杨明强调的几个重点,孙建平也给出了针对性意见:为调动中小型企业配合积极性,可设置补贴和税收减免政策的名额限制——如金湖县现有工业企业1000余家,将名额限定为500家,以此激发企业动力。他还提出后续“以罚促改、以补奖优”机制:同行业中,用不配合整改企业的罚款奖励积极整改的企业,形成优胜劣汰的良性循环。
“好了,今天就探讨到这里。孙主任,麻烦把咱们讨论的内容整理成文件,明天我要拿到局党组会议上讨论。”杨明说完,孙建平一愣——让他整理文件,必然要他署名,而这份方案之后是要提交县里的。杨明显然是想让他露脸。想到这儿,他内心一阵触动,十年了,终于有人高看自己一眼?
“好的杨主任,我这就去准备!”他赶忙应下。
“散会!”杨明宣布结束。
至此,杨明的初步目的达成。金湖县的环境问题不能一刀切,必须迂回推进,先从中小企业入手。但陈东将杨明安排进环保局的举动太过显眼,如果没有缓冲,冯伟平会认定杨明是来“搞事”的,届时无论杨明做什么,冯伟平都会阻挠——他太担心绿色环保和产业转型影响现有经济形态,这不仅可能导致上级对他政绩的否定,还会引发连锁问题。当年为了快速提升经济,冯伟平牵扯的到底有多深,只有天知道。
因此,杨明上任后做了两个动作:先查青禾公司,再放青禾公司,向冯伟平释放“自己来环保局是为政绩”的信号;其次查封新峰水泥厂,暗示冯伟平“自己只动中小企业”。这两步都是为后续整治行动铺路,打消冯伟平的疑虑,表明自己无意与他为敌,只是想做出成绩,从而让他同意接下来的方案。
杨明认为,换作他人,冯伟平肯定会置之不理,但自己有宋书记这条人脉,冯伟平不得不有所顾忌。
然而,杨明不知道的是,冯伟平听闻了宋书记可能不接任一把手的消息,只是这消息像团雾,堵在他嗓子眼,真假难辨,但他不敢赌——万一宋春明翻盘,得罪杨明就是得罪未来的靠山。既然杨明要政绩,那就给他!反正枪打出头鸟,先让杨明折腾着。
但当冯伟平将这一消息透露给蒋勇军时,情况就不同了。蒋勇军是个睚眦必报的人,而且非常重脸面,新峰水泥厂被查封让他每年损失起码几百万,这等同于给他放血。而且他觉得杨明太嚣张、太不把自己放在眼里了,以为只有他自己有后台?笑话。
在他看来,冯伟平透露的消息十有八九是真的——涉及高层的事,如果不是大概率属实,冯伟平绝不会轻易提及。他猜测宋春明就算没问题,也大概率不会被提拔到一把手的位置,或许这个时候已经自顾不暇也说不定。何况他跟宋春明本就八竿子打不着,有什么可忌惮的?
事实上,蒋勇军不知道,冯伟平是故意这么说的。明面上他想给杨明面子,又担心杨明捅出篓子,恰巧杨明查到了蒋勇军头上,不如让两人“较量”一番……
第二天一早,杨明攥着成型的方案,把孙建平和党组成员叫进了会议室。实话讲,方德明和赵海波虽然知道杨明与他们不是一路人,但方案确实无可挑剔,可行性极高。他们甚至觉得,如果按照这个方案执行下去,县里的生态环境将大幅改善,说不定自己也能因为治理有功获得晋升——毕竟谁不想更进一步?杨明考虑事情的全面性,让他们不得不服。
“还有其他需要补充的吗?”会议室里,方德明问道。
杨明坦言:“大体规划就是这些,我认为可行性很高。如果有不合理的地方,各位请提;如果没有,咱们就举手表决吧。”
方德明摘下眼镜,手按在方案上:“可行性虽然高,但还有些问题有待商榷,我需要回去研究研究。这样吧,这个方案过两天等我研究透了,再拿出来表决——企业整治也不急这两三天,对吧?”
方德明可不敢贸然决定:这份方案必须先让冯伟平过目。如果冯伟平说“不行”,他绝不会同意表决。
现在他也摸不清冯伟平的意思,不知该配合杨明搞治理,还是想办法阻挠。冯伟平一直没给指示,正好借这次机会探探口风,免得自己会错意。
杨明对这说辞毫不意外,应道:“没问题,过几天再表决也不迟。”
赵海波率先鼓掌,声音洪亮:“杨局这方案,简直是把‘绿水青山’刻进了每一个细节!要是方案真的能落实,年底评优咱们局指定能拔头筹!”
方德明摩挲着方案封皮,笑着说:“没错!咱们环保局就需要杨局长这样的人才,才能蒸蒸日上。”
散会后,杨明刚回到办公室,王彦平就抱着一沓文件走进来,急忙说:“杨局长,这是积压的文件,需要您处理一下。”
“好,辛苦了。”杨明的目光刚落在文件上,却被王彦平领口翻出的月牙形红印勾了去——那印子边缘泛着青紫,分明是指腹用力掐出来的。他指尖顿了顿,没作声,直到王彦平喉结滚动着欲言又止时,才状似随意地敲了敲桌面:“除了文件,还有事儿?”
王彦平下意识地扯了扯领带,喉结又滚了滚,犹豫之后,带着讨好的语气试探:“杨局长,新艺彩印的老板王顺跑咱们这已经好几趟了,一直想约您见面,请教他扩建的事,不知道您有没有时间?”
“约我做什么?让他走流程就行,评估没问题的话,手续不会卡他。”杨明突然想起这个王顺——就是上次和婷姐逛商场碰到的那位。他瞬间明白,这小老板肯定是正常流程走不通,才想找自己“通融”。
有问题不怕,就怕这些小老板冥顽不灵。既然对方主动找上门,不如先了解情况,或许能将其发展成第一批“三好企业”,树立典型。反正方案通过后,也需要主动找企业合作,不如就从有求于自己的入手。于是他点头:“行,就定在四季春吧。”随即叮嘱,“不能超标啊。”
“啊?”王彦平一时没反应过来,愣住了……
:https://y。手机版:http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