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有人在搞,但都是慢条斯理优哉游哉,没太多实质性成果。”常思平烦躁地回了一句后继续睡起。

这样一来,张逸夫无疑放心了很多,没人玩儿命在做就可以了,再说市场那么大,恒电就算做了,也不可能做到不给他人活路的地步。

飞行途中很无聊,他正好利用接下来的时间打开三菱提供的材料,看看他们的产品究竟做到了什么地步。

根据张逸夫现有知识来看,微机保护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单cu工作,多插件组合的微机保护,这阶段主要是8位的微处理器。

第二阶段是用多个8位cu组成保护,需要扩展的硬件电路较少,可以做到总线不出插件。

第三阶段是保护功能集成于一个芯片,以更强大精简的硬件支撑起更复杂的保护系统。

这是硬件阶段,一切跟着硬件走的,从三菱的介绍来看,他们的设备处于第二阶段中期,属市场主流。

但硬件这种东西,说到底是硅谷说的算的,作为不同品牌的微机保护厂家,见分晓的还是软件部分。

参数输入,参数输出都是那套,核心还是看cu是如何运算,怎么算的。这就是软件系统的高明之处,它完全超乎了电路和晶体管的计算能力和逻辑能力,任人设计,任人发挥,如果说生产硬件还要看工业硬实力的话,软件设计则更多取决于人脑的天才程度。

如何在现阶段硬件运算速度有限,储存空间较小的情况下,最大化发挥硬件能力,开发出多快好省稳定性强灵敏度高可靠性高的软件系统,自然成为了后续“私事”的重中之重。

回到微机保护本身,一切从ad转换开始,也就是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的相互装换,将电流电压等参数转换为数据输入cu,这无疑是第一个难点。

好吧,这其间又要用到一个该死的芯片,毫无疑问,这是由美国人做的,所以小田切吹逼了半天,他们的微机保护装置中,实际上也几乎都是老美的核心。

当然,关于这个芯片的内在是可以微调的,那又是一门极深的学问,同时也是张逸夫现阶段完全没精力没能耐也没钱考虑的东西。他暂且写下了这个模拟数字转换芯片的型号,以供后续的研发与成本计算。

下面就是重头戏,cu和软件系统。

这方面他可太有发言权了,因为这部分基本跟计算机主机是一个意思,当然这不是普通办公用计算机,而是工业控制级计算机,比军品标准略低的工控机,综合而言成本要比中关村攒一个主机高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