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完成一种组装,也许有三五种焊接方法,都能出活儿,但中间其工艺的精密程度和复杂程度是不同的,结果上的误差和质量也是不同的。一个出色的生产企业,就是要不断地寻求最简化,成本最低的焊接方法,制造出尽量质量过硬的产品。

而搞学术的人,他们认为只要理论过关了,其它就是你们搞制造的事了,成本一定是忽略的,质量一定是高标准的,对他们而言这个东西更像是一个艺术品,而非产品。

这也就导致了两边的矛盾,吴强高呼你们的方案不现实!常思平却咬定必须这样,必须出最好的产品。

张逸夫只恨自己没有理论基础,现在即便发现了双方纠缠的事,也找不到合理的解决方案,果然隔行如隔山啊。

遇事不决,用“电脑”。

他们吵他们的,文天明记文天明的,张逸夫则在“电脑”更深层,去挖掘具体生产工艺上的理论。常思平属于学院派,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凭学识设计出一套方案,完全没有经历过实践检验,这必定是不科学的。

这一次,张逸夫的目的不再是设计图纸,而是那些教训和经验,那些在经历过无数失败与试验之后,辩证反思,留下的真知。

稍微一搜,他发现这样的结论竟然还挺多的,无论是学校企业还是一些偏工业的期刊上,都存在着不少经验之谈。他相信,如果把这些结论和文章全铺出来,绝对可以让所有人少走一些弯路。

比如他们现在在争论的水平焊还是斜焊的问题,“后人”早已做过各种各类实践试验,有了结论的,根本不用去再争。

就这么跑过去,照着资料侃侃而谈?

还是算了,这些知识是张逸夫根本就没有掌握的,就算是朗读措辞都会磕磕巴巴,别人稍微问一个细节自己就傻了。

可如果不吐出来,鬼知道他们还要因为这事争论多久,不管有没有一致意见,两天后都会拿起家伙动工的,那些钢材合金可都是老子出钱买的,没功夫让你们试来试去!

张逸夫苦思之时,只见文天明甩了甩笔,叹了一句:“记录太多了……没水儿了……”

然后他像机器猫一样,从口袋中立刻掏出了另一只签字笔,继续开搞。

张逸夫瞳色一亮!

倒是有一种深藏功与名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