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并排坐在刘建网和辅导员对面,有种说不出的尴尬。

刘建网分别拿出了三人答题的卷子,微笑着推上前去:“三位的答题都是非常出色的,完全超乎了我的想象,我希望你们能互相看看对方的卷子,互相学习,互相批评过后,咱们再谈后面的事情。”

“呵呵,真是献丑了。”郑道行笑着挠了挠头,毫不拘谨,带头分配了阅读顺序,“这样,夏雪先看看逸夫的,我看夏雪的,逸夫看我的。”

夏雪与张逸夫都属于闲云野鹤,自然没有反驳,拿起分好的卷子阅读起来,刘建网则在对面观察着他们的反应。

对张逸夫而言,郑道行答题就像他的人一样,很工整,很规矩也很严谨,每道题都没有任何谬误或者有争议的地方,对电厂、发电这块了解得也很透彻,对20年后中国电力的预测也偏于保守,认为发电量在15000亿千瓦时上下,水电将占据同火电不相上下的地位,没有提到新能源。

实际上,这是这个时代从业人员最普遍的想法,水电厂的建设一直很成功,三峡工程也开始有人提出,用长江的水力资源进行发电,几乎不消耗什么能源,很多人认为这将成为将来的主力。

张逸夫清楚,他们太高估水电厂的发电量,同时又太低估国家对电力的需求了,实际上即便三峡建成满负荷发电后,水电所占的比重依然极其有限,火电的地位仍然不可替代。

虽然在现代人看来,郑道行有些鼠目寸光,但对于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来讲,这绝对算是高瞻远睹了。

之后大家交换卷子,张逸夫得以看到了夏雪的答题。

第7章 任君挑选

“好漂亮的正楷。”张逸夫刚拿到心下便是一声赞叹,夏雪把规矩刚硬的正楷写出了一种柔软恬静的味道,光是看着字就让人觉得舒服。

再看答题,言简意赅得有些过分了,任何概念只是点到为止,没有一个字多余的解释,相应地,夏雪每一个题目回答得都十分完全,光第一题火电厂理论部分,就提到了十余种火电厂分类,连垃圾回收发电厂都提到了。从知识量上来讲,面对这个年代的夏雪,即便是张逸夫,在不借用“电”脑的情况下,都是自愧不如。

关于二十年后的中国电力,夏雪的回答同样是几组数据,没有进行丝毫解释,遗憾的是,她的估计比郑道行还要悲观许多,连10000亿千瓦时也没有突破,产业结构和各种方式的发电比重与现在几乎没有任何变化。

三人相互阅卷看罢,郑道行先是长舒了口气,赞叹道:“开眼界了,无论是夏雪的理论基础还是逸夫的思维能力,都让我受益匪浅。”

刘建网笑道:“那么其中有没有什么瑕疵呢?”

“瑕疵不敢说,鸡蛋里挑骨头的话,确实有几点让我读起来有些不舒服。”郑道行也没什么隐瞒,直言道,“逸夫答的,让人觉得有所保留,还可以答得更全面;夏雪则让人感觉……像是机器答题,没什么主观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