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制度主要是分为三部分,文官、武将和负责监察的御史台,这实际上和秦汉初年也是差不多的。
文官这边完全是李荩忱照搬过来的三省六部制,实际上三省六部制度滥觞于东汉光武帝,只不过当时只有尚书台(尚书省的前身),而尚书台下管辖六个曹,也就是六部的前身。
后来西晋时代为了分尚书台的权力,出现了门下省和中书省,而之后的南朝时期,六部的雏形也曾经出现,不过都不能算是常设官职,到后来反倒是销声匿迹。
现在李荩忱重新将这个制度搬出来,也不算是完全创新。
三省之首为中书省,主持中书省的官员为宰辅,这个名称沿用汉代称呼,顾名思义,类似于宰相,但是更侧重于辅助皇帝的功能,中书省负责掌管机要、传递政令,等同于原本南陈的左仆射和右仆射,只不过在南陈,左右仆射的职务多有重合和冲突之处,因此干脆合二为一,但是宰辅的权力却已经分出去很多给后面两个省。
第1054章 三省六部和太尉府
之后便是门下省,主持官员称为侍中,这个实际上是和北朝那边一样的,只不过在北朝门下省起到的是中书省的作用。而侍中和门下省实际上就是皇帝的高级智囊团,在李荩忱的规划中,门下省不但有责任审核奏章、提出建议,还要作为参谋负责制定国家政策和军事政策,实际上相当于后世的总参。
再之后便是尚书省,尚书省的主持官员则是都官尚书,主要就是统筹下面六部,负责上交消息和下发命令,同时作为六部之上的直接领导,有权利和责任主持六部事宜。
而尚书省之下便是六部,分为礼部、刑部、户部、工部、吏部和商部。
和历史上的六部不同,李荩忱将兵部摘了出去,补充了商部。这主要是因为考虑到历史上到了宋代,兵部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取而代之的是枢密院。而且既然李荩忱要给文官和武将划分界限,再把兵部放在文官六部之中自然就有些不切实际。
而六部之中,礼部不仅掌管礼仪礼乐,也掌管礼仪教化,换句话说,已经建设的成都学院和正在筹备的岳麓书院、金陵学院和太学等等,都在礼部的管辖之下。
刑部则掌管法律的制定和判决,李荩忱坚持认为法律的重要性要和道德礼仪放在相同高度上,对此顾野王等人也只能同意。
户部和工部自然不用说,一个掌管人口和经济,一个掌管工业和工程建设。而吏部主要则是掌管人才选拔和官员任命,和历史上也相差无几。关键是这个商部,虽然大家都知道李荩忱还是很重视商旅的,并且在李荩忱团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峡江唐氏等巴蜀世家实际上都是商贾出身,但是还是惹来了争议。
不过谁都不能否定商贾在李荩忱的鼓励下正在崛起的事实,所以这个商部也算是勉强被认可了。
三省六部,这便是朝廷上文官系统的组成。而在地方上,则是分为州——府——县三等级,每个等级的州刺史、府太守和县令由文官担任,这和之前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