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三个女孩的信件依然按时飞来,没有哪一周中断过,这让郭拙诚有点无语。
果然,在他办公桌那个专门放新收信件的抽屉地堆了一堆信,今天至少十封。他先朝廖新文这个义务邮差笑了一下:“谢谢你。”
廖新文有点难为情地笑了笑:“没事。”
接着,郭拙诚将这些信件全部翻了一遍,看见了梁凉、舒巧、袁莉三人的信:“这次还真有点巧啊,三个人一起来。”
在这叠信件最后有一封厚厚的牛皮信封,他一看就认出是父亲的笔记。他心里一动:“难道是父亲写的文章发表了?”
第172章 省委书记的热情
这时柳援朝又冷嘲热讽地说道:“我说你小子真是人小色胆大。我看字就知道这三个经常来信的姑娘肯定是漂亮姑娘。”
郭拙诚笑了,说道:“呵呵,你不是嫉妒我吧?难道我们的柳大哥追女朋友没追到?”
出乎郭拙诚的预料,柳援朝竟然没有反驳一句,而是低下头装着按摩打篮球打得酸痛的小腿。
郭拙诚没有猜测柳援朝是不是真的谈女朋友了,而是动作迅速地打开父亲寄来的信。信封里面果然折叠着一张报纸。展开报纸一看,《川昌日报》四个大字赫然在目。
在报纸的头版头条刊登了一篇长长的文章——《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标准是实践》。郭拙诚的目光落在作者署名处,上面有两个异常熟悉的名字:排前面的是川昌省省委书记阳铭同志,排第二位的是父亲郭知言。
郭拙诚心里一阵发苦:“看来父亲和阳铭同志的距离越来越近啊。”
他摇了摇头,开始浏览起文章来。
文章的基本结构和主要特点都是自己以前跟父亲谈起过的,也就是要求他从实际工作出发,在文章里朴实无华地论证实践的重要性,没有喊什么口号,也没有引用多少伟人的理论,更没有发什么议论。
但是,文章的内容却超出了郭拙诚当时定下的范围,里面不但有水甸县工农业生产方面的例子,也有其他县甚至其他地区的具体实例。
不过,作者在文章中例举一个村庄扩大农民自留地的时候,里面还是引用了一位高官的话:“凡是不实之词,凡是不正确的结论和处理,不管是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搞的,不管是哪一级、什么人定的和批的,都要改正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