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星心想自己的努力总算有了回报,上回为了建设港口的战略石油储备库,杨星不想自己表现的太过功利,于是结合前世经验和手里掌握的资料,对于建立国家战略储备提出了一整套想法,果然入打动了中央领导的心。
自人类进入机械时代以来,历次大战的军用技术发展和对后勤保障的高度工业化需求让以往只要保证粮食衣物等古代物质储备体系彻底被淘汰。石油、钢铁、橡胶等长长的原材物资清单被放在了每个想保持自身独立的国家面前,于是和平时期囤积战略物资,时刻为战争准备就成了各国的一项战略大事。
随着二战结束,德日等战败国最后空有强大的武器,而却因为后勤物质匮乏导致无以为继宣布投降的惨重教训在前;美苏核战阴云笼罩天空,一旦开战,没有足够物资储备就会亡国灭种的威胁在后,世界各大国都开始轰轰烈烈建设自家战略储备库的运动。
俄罗斯师承苏联,为了在核大战中生存下来并取得胜利,采取一个部门全权负责国家战略储备。俄联邦储备署负责全俄战略储备,其地位与国防部、联邦安全局等部门相当,但与其相关的活动都是国家机密。其库房藏品范围极广,是世界上涵盖种类最多的战略储备,仓库中共储备了13万种产品、食品和原料,从种子到铁块,从发电机到火箭,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应有尽有。
与俄罗斯战略储备的“国营化”特征相比,欧美国家则走上了战略“民营化”的道路。欧洲多数国家政府并不包办战略储备,而采取“藏储于民”的形式。欧洲各国战略储备主要包括物质储备、财力储备和能源储备等三方面,国家储备仓库虽然比不上俄罗斯,但也有1万多种“宝贝”,琳琅满目。
这些储备大致分为3类,常规如石油、钢铁、粮食、化工原料、医疗用品等;特殊如镍、铅、铬等贵重和稀有金属;现代化如生化疫苗、电脑芯片、甚至计算机病毒。至于存放地点,一般放于军事仓储设施内,其储存运作属国家机密。
相对最省心的还是美国,根据美国法令,美国战略和紧急储备清单只有93种物资,但数量惊人。美国也是典型的“藏储于民”,和美国上层联系紧密的“军工联合体”等大企业自建战略储备,实现其“社会化”收藏的目标。
美国表面上虽然只有一个国防物资局储备中心,但凭借国防部下设六大独立储备基金和美元世界货币的地位,随时可以把金钱转化为实际物资。而对于一些珍稀矿产资源比如稀土,美军仍是选择建立自己的库存储备。
国内其实对战略储备也很重视,冷战中我们可是既反美又反苏的,于是有了各大城市大挖防空洞储存战略物资的一幕。只是“深挖洞广积粮”的口号还犹在耳边,就迎来了改革开放后国内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大转变。随时准备打战的气氛消失,连带着防空洞和战略储备等词语也离我们越来越远,变得有些陌生了。
第五百五十章 3000亿美元
但古语云“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和平更需要武力来支持。前几年我们沉浸在和平气氛中都淡忘了身边有不少“亡我之心不死”的帝国主义分子。直到“银河号事件”和南联盟大使馆被炸给国人敲响了警钟,才让大家知道绝对不能放松警惕。
国内开始考虑建设战略石油储备,就是为应对适应国际新形势而释放出的可贵信号。现在对于建立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战略储备体系,中央既然有了决断,杨星当然乐见其成。
杨星建议国家启动新一轮战略储备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小时候教科书上写到中国是“地大物博”的国家,等长大后他具体了解国内的资源储量,再分摊到庞大的人口基数上后,却得出一个完全相反的结论,我们是资源极度贫瘠的国家,如果不正视这个现实,现在开始有意识对国内珍贵资源加以保护和储备,只怕下一代就要面临资源枯竭,被开除出地球球籍的危险了。
这不可是危言耸听,只看国家统计部门提供的材料就知道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一半,拥有石油储量更不及美国的三分之一,要是我国的人均石油消耗赶上美国,估计全世界的石油供应中国都不能满足需要。而在人均发电量、人均拥有淡水资源等关系到一国未来发展的命脉数据上,由于国家巨大的人口数目,我国人均水平在世界上都只能排后。
相比之下国际上真能宣称自己是地大物博之国的大概只有俄、美、澳大利亚等国,可美国人对于阿拉斯加沿海丰富的近海石油资源立法来禁止勘探和开采,明面上的宣传是为了保护环境,私底下何尝不是考虑作为战略储备留给子孙。而近邻日本从我国进口高质无烟煤,沉到近海作为战略资源储备的故事更是人尽皆知。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国家考虑建立自己的战略储备体系,除了应付战争外,给自己子孙后代留条后路也是应有之义。
杨星对他给中央建言建立国家储备的意见还是很有信心的,只要有见识的人都明白这一步迟早要走。为此他进京前就给京城的合作伙伴打了招呼,布局让星威资源和他们联手尽早插足稀土、镍、石油、天然气等资源行业,只要渗透进这些基础资源行业,既能为国家建设战略储备摇旗呐喊,也能从里面获得极大的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