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页

郭月悦是当初她和一个男大学生的结晶,最初她和那位大学生只是单纯的肉体关系,各取所需,但没想到阅人无数的郭樱却动了真情,只是年龄和身份的差异让那名大学生毕业后逃了北京,留下郭樱和她还没来得及告诉对方的她肚里孩子。

随母姓的小月悦被她送回了娘家,郭樱不想让孩子接触她身边的环境。不过看到杨星背着郭月悦把他新配的都彭眼镜都弄花了,还是忍不住说了女儿几句。这眼镜还是田玉容建议杨星戴的,说他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大些,而且书卷气浓厚,看起来也要帅一些。杨星试了以后就成天戴着不肯摘下来。

杨星听到郭樱教训女儿,连忙把眼镜摘下来递给不高兴的小月悦说道:“这有什么大不了的,只要我们月悦愿意,哥哥我把所有的眼镜都买来让你玩。”郭樱对他的溺爱只有摇头的份,但心底还是一片温暖。杨星不但把她救离苦海,让她们母女团圆,还一点不介意郭月悦的存在。杨星私底下问过郭樱,只要她不介意,郭月悦就是他们的女儿,杨氏基金里会为她留下杨家的财产份额。现在看到杨星和郭月悦之间的感情,郭樱觉得让月悦叫他爸爸的那天就快到了。

她凑近杨星告诉他伍海军有件要紧的事让他过去,杨星只好先向小月悦道歉,和郭樱一起过去,两人边走边谈,原来是伍海军在泡温泉时遇到一位老同事,伍海军觉得对方奇货可居,想让杨星过来看看。

伍海军他们所在的温泉池子里温度比杨星刚才呆的池子热的多,茶色泉水水面弥漫着浓厚的蒸汽。透过雾气杨星看到伍海军身边那位戴着老式玳瑁框眼镜的中年人,听他操着一口浓郁的台湾腔国语跟自己打招呼,知道他是台湾人。他接过郭樱从温泉水面上浮着的小木盆里取出的清酒,向对方敬酒碰杯,心中觉得对方的面相很熟悉,却一时半会想不起在哪见过。

“杨先生,这位是我在美国工作时的老同事张儒景,他在德州仪器工作了20年,后来转战新加坡、日本、台湾,被誉为建设晶圆厂的‘晶圆之父’啊!”伍海军一边介绍对方的身份,一边朝杨星挤眉弄眼,暗示对方极有价值。杨星心内狂跳,经伍海军一提醒他马上想起此人是谁了。前世里两年后这位张儒景会在上海建设中国第一条国际级的晶圆生产厂,这家名为中芯国际的晶圆厂会发展成世界第三大晶圆代工厂,挑战世界第一的台湾的台积电。

晶圆号称是所有微电子元件的基础,是用硅元素纯化后拉成硅棒,成为制造积体电路的石英半导体材料。先经过照相制版,研磨,抛光,切片等程序,将多晶硅融解拉出单晶硅晶棒,然后切割成一片一片薄薄的晶圆。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大规模的集成电路制造。并且近些年随着清洁能源的发展,其中太阳能的主材太阳能电池的主要成分也要利用晶圆。在晶圆基础上研发的单晶硅或多晶硅太阳能电池,是在九都张胜利父母所在的单晶硅的厂的国家攻关项目,该厂同时也是军方制作集成电路和芯片的定点晶圆生产厂,所以杨星对此并不陌生。

中星国际旗下的星云电子早就有建设自己的晶圆厂计划,所以伍海军见到张儒景自然如获至宝,马上就把叫杨星叫过来商议。杨星也是心动不已,也顾不得大家赤身露体的泡在温泉里,干脆一起聊起晶圆厂的话题来。一番话聊下来,他们才明白张儒景为什么会跑到日本来。他离开德州仪器厂后就在台湾一家晶圆厂担任管理,不过在最大竞争对手台积电的打压下,他的工厂并无起色,他就萌发了转战别处的想法。

张儒景虽出生在台湾,长在美国,心底却是个爱国者,他就想何不回大陆建一家晶圆厂呢。对手张忠谋对于投资大陆顾虑重重,他可以借机减轻台积电的打压力度。96年李登辉抛出“两国论”后两岸关系急转直下,国内甚至以发射导弹来威胁台湾总统选举,这种情况下,号称台湾电子业龙头的台积电是绝对无法向大陆投资的。张儒景趁机取得了大陆的支持,不过晶圆涉及到一个国家电子工业的基础,国际上对此技术封锁很严,他只好亲自到建设晶圆厂所必须的设备生产地——日本来想办法。

第二百一十二章 8英寸晶圆生产线

对张儒景的顾虑杨星他们当然了解,但既然这样一位人才出现在他面前,杨星绝对没有放过的道理。他此时已经亮出了身份,虽然张儒景是搞技术出身,但这几年负责管理晶圆厂,对于亚洲现在风头正劲的经济人物也是耳熟能详,杨星这两年作为同年龄段中年轻富豪中的最耀眼新星他自然不陌生。

虽然杨星的风格一向低调,即使是他公司的员工,亲眼见过他的人也不多,他一般还不接受财经杂志的采访,就连亚洲金融期刊老大的亚洲华尔街杂志想为他做专访都不成功。只好在去年的圣诞专刊上登出他出席程沧海来港时他参加欢迎会的一张模糊照片做专访题头,还运用了许多臆测的消息做了篇他的简介,他的名字在亚洲的金融圈里可以用神秘莫测来形容。

所以张儒景打量着这位年轻的过分的富翁,心中可没半点轻视他的意思。毕竟能在大陆的经商环境下,赤手空拳打下现在这片基业,无论如何不能用运气二字来解释。“杨先生也对晶圆厂感兴趣吗?不是我夸口,这一行里我见过的失败例子太多,半导体又被称作‘半倒体’,意思就是几亿美元的投资经常建到一半都支持不住倒下了。举个例子,新加坡特许半导体已经连续亏损了多年,不是李氏家族家底丰厚,早就垮台了。”

他一席话既点出了自己在业界的位置,也委婉提醒杨星这一行水深的很,没有充足的资金基础还是不要贸然涉水。杨星当然不会被吓倒到,他知道明年台湾大地震,会大大震动台湾电子业的基础。为了从台湾企业手里抢订单,并能生产自己的电脑芯片、内存、太阳能电池等立足于硅晶圆的产品,上马自己的晶圆厂都势在必行!

资金方面他倒不担心,虽然他四面出击既同日立合作,又正在收购山一证券。不过国内曾经几次上马晶圆厂都最终失败,对于建立中国自有晶圆厂的迫切是外人难以想象的。何况他帮军方和情报部门投资的11亿美元已全部连本带息赚回来了,加上多余的利润,相信他提出帮国内修建达到国际水平的晶圆厂,这笔钱就足以先让他用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