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承认达蒙在《心灵捕手》中的表演很成功,而且他还同时担任编剧和演员,可以说是一位很全面的演员。但以往他参与过的电影都是在美国本土拍摄的,我注意到在电影《天才雷普利》中,他扮演了派翠西亚·海史密斯原著小说中的一位反面英雄,影片以一种欧洲式的视角来呈现,只不过马特·达蒙的表演还是有些难以显现人物的复杂性格。”道格·里曼不无忧虑的说道。
“我觉得经过在《消失的地平线》中出演马尔逊已经让他变得更加的成熟,因为我看过这个剧本,所以我相信他能够很好的胜任这个角色!”萧逸臣对马特·达蒙可以说是充满了信心。
眼见自己无法动摇萧逸臣已经作出的决定,道格·里曼也不在这个问题继续的纠缠,尽管有些不如意,但马特·达蒙确实是一个很不错的演员,这一点是道格·里曼不得不承认的。
“在《谍影重重》中最强有力之处恰好是其频繁变动的国家边境——伯恩从苏黎世逃跑以及他的巴黎之行都有所弱化。在苏黎世和巴黎之间,场景设置在玛丽的汽车里还有在公路旁边的一家餐馆里,在这些地方伯恩开始把自己的记忆拼凑在一起,显得十分低调和自然。”
“即使是在巴黎街头汽车追逐的过程中,伯恩驾驶着一辆迷你微型汽车以错误的方式穿过双向公路,虽然他清醒之后从巴黎警察局逃出来一路上难免会发生一些躲避和碰撞,但他依然尽量不惹人注意。直到第一次暗杀事件的发生,这部影片又重新回归到一部经典动作片的方向!”道格·里曼说道这里就挺了下来,然后意味深长的看了萧逸臣一眼,“我需要一位出色的动作指导,而且最好是来自中国!”
“你想要在这部影片里引用中国功夫的元素?”萧逸臣皱了皱眉头,前世由于杂志上曾多次长篇幅地介绍《谍影重重》这部电影,《谍影重重》跟007系列同是间谍类电影,因此报道上经常就把两者拿来比较,杂志上就说《谍影重重》很真实,看完第一部之后,萦绕在萧逸臣脑里的形容词也是“真实”。
这种真实,可以从影片的动作设置上表现出来。比如那些拳拳到肉的搏斗,还有的就是里面没有让人看了很眩目的先进武器,有时候一只笔就可以致命。中国功夫在动作的表现力上确实有过人之处,但承载的这种表现形式的是电影这种亦真亦幻的平台,中国功夫能够在现实中得到运用的并不是很多,尤其是作为一名特工,不需要很多花哨的动作,他们杀人克敌都是选择最直接有效的手法,如果要给人以不同于其他特工电影的真实感,那么引入中国功夫的打斗元素显然是不明智的。
“在道格先生看来,这个剧本和其他的特工电影最大的区别是什么?”萧逸臣并没有立即对道格·里曼的要求作出回应,而是反过来问了他这么一个问题。
“应该是一种真实感!这个剧本很好的继承了原著的精髓,在整个故事情节的设计上无处不体现出一种真实故事从一个间谍失忆后讲起,本人认为‘失忆’是剧本里很不‘真实’的一个情节设置,可是影片中对‘失忆’的描述没有说太假,起码不会让人产生假的感觉,能做到这样,我想,是需要多方面的技巧的。”
“除此之外,这个剧本中人物的心理也是表现的很合乎实际。拿伯恩来说吧,在开始的时候,伯恩几次把枪丢掉的剧本细节就让我印象深刻,如果有一天起来,什么都不记得了,可是拿到枪就自然会很纯熟地使用起来,并且枪枪都可致人命,你第一时间肯定会害怕,本能地丢掉那个杀人的武器。”
“从这个细节中我还看到伯恩的善良,虽然那可能是出于不了解情况的表现,而且更大的是由于他失去了记忆,可是我们从这个细节就会很容易将感情倾向伯恩那一边。虽然在关于描写美国总部人员那一段故事已经让我们很清楚起知道伯恩的真正来历和事件的原委,可我相信观众还是会不其然地投入到伯恩寻找身份的困惑和惊险中。”
“另外一个很精彩的人物心理塑造就在于女主角身上,原本她只是为了钱答应载伯恩去巴黎,谁会想到被她遇上了一个正受追捕的间谍,还是一个失忆的间谍。她对伯恩的话曾经不相信,在目睹被追杀的场面之后,她整个人似乎要崩溃了,也有想过丢下伯恩而去。”
“他们之间感情的发展是经历一次次被追杀、成功逃脱和伯恩身份逐步清晰而一点点加深的,其中每一次事件之后的变化都很微妙。他们互相之间的感情在变化着,观众对他们两人命运的情感也一步步地被带入。”
“看来道格先生已经很好的把握住了这个剧本的精华,那么现在我来回答你刚才的那个问题,我觉得聘请一位美国海军陆战队的特种兵教官来担任这部影片的动作指导,要比邀请一位中国的武术执导更能够体现影片的真实,您觉得呢?”不好直接的去拒绝道格·里曼刚才的建议,萧逸臣只好饶了个弯子,让他自己想明白这个问题。自己说服自己,总比别人来说说服要更容易一些。
看到道格·里曼一脸诧异的看着自己,萧逸臣心里突然升起一种无奈的感觉。他这些年一直致力于在好莱坞推广中国的文化,但是很多时候却事与愿违,真正能够反映中国文化精髓的东西并没有很好的被好莱坞所接受,反而只是一个很表象文化符号的中国功夫开始在好莱坞走红,提起中国,海外的观众第一反应就是功夫,萧逸臣第一次觉得自己多年的努力似乎正把事情朝一个错误的方向去引导。这让他突然萌生了一种很强烈的想要解释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