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页

会馆的优势就在这个时候显示出来,以会馆为单位,本省举子组成一个集群,将零散行动的举子无情挤开,优先抢占进场位置。而各会馆举子兵团规模,也体现出该省份的文教水平。

明朝科举实际分为南北中三卷,应天苏松为代表的南直隶、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为南卷,北直隶、山东、山西、河南、陕西为北卷、四川、广西、云南、贵州以及大明祖陵之地凤阳包括庐州、滁州、徐州、和州为中卷。

这种分配方法也看的出,各省文教水平的高低。像是陕西这种文教弱省,读书人连性理大全都没读过,如果和南方公平较量,很可能一个也录不上,只能用这种方式来调剂,同时维持朝廷平衡。

即使如此,三卷的录取人数并不平均,大体而言,南卷的录取人数最多,北卷次之,中卷最少。单独一卷的省分之内,依文教强弱,也分为若干档。在南卷诸省中,福建的科举力量最弱,学子讲官话都费劲,在官场上发言力也差。广东的情况略好一些,属于倒数第二。

像林梦楚这个广东解元,在会馆里是众星捧月的目标,前往贡院时亦是当之无愧的带队头马。可是比起浙江、南直隶这些地方的普通举子,其实也不占多少优势,如果解元比解元,就更算不上什么。

这种地位直接影响了团队的士气,是以广东会馆的学子,在行动时就显得很消息,浙江、南直这些文教大省的举子队伍过来,广东举子只能让道。躲避不及被撞得灯笼乱晃,大多数时间,也只能忍着。

才子虽然受人尊敬,但是当一群才子凑在一起时,高低上下还是自然而然就分了出来。这些在家乡眼高于顶的文曲星,直到了京师才知道,自己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出色。

范进来的晚,很多事情没有赶上。在之前,京师的坊司胡同里,已经举办了几场文会。虽然名义上是由某位名伎花魁号召,背后往往就是某位才子或是官员发动,在会试开始之前的考验与比拼。

这种文会不像江湖比武,不能直接评定两人间文才上的差异,但是大体的强弱还是分的出来。林梦楚的才学本身是不差的,可是也只是不差而已。在广东以通经举人一举闻名,可是在江浙这种文教大省里,通经举人便不是什么稀缺产物,能做到这一步的文士不知多少。

这些人未必都对花魁有兴趣,但文会总是会参加,林梦楚的才学在这种群星璀璨的场合,便算不上优秀。几次文会表现的不过不失,固然没给广东丢脸,但也没挣回什么名声来。一如广东眼下的文教地位,平庸不出色。

这段时间比较出名的,像是宣城沈君典,秀水冯开之、兰溪陆敬承以及临川汤义仍这些人,才是为京师文士名伎津津乐道的才子,也代表了这一科夺魁的希望。其他如张家二公子张嗣修,虽然人在家中闭门苦读,但是偶尔有几篇窗稿通过某种途径流传到外界,也堪称字字珠玑,同为书生也得写个服字出来。

自身的才学不硬气,进龙门时便怎么也硬气不起来。队伍距离贡院街越近,就越发有些散乱。江浙学子即使人数少些,也敢从广东学子的队伍里冲过去,这便是文教大省的底气所在。

望着七零八落的灯笼,林梦楚的心里,也自无奈。终究是底气不如人啊,唯一可堪安慰的,就是福建那边的队伍更惨一些。人在自己倒霉时,看到更倒霉的人,心理总是会有点安慰。

有人小声问道:“谁看到范退思了?”

“是啊,退思兄呢?从考前我便想去拜访他,一直未曾见面。只知道他和东厂闹了一场,后面也没了下文。该不会真被东厂拿了吧?”

“怎么可能!现在是会试啊,随便抓个举子在监狱里,他们还想不想活了?范兄人现在一定安全,就是不知道在哪里,不要被这些扑街挤到后面,耽误了进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