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工具确实很好用,只花了几毫秒的时间,kl3300就找到了自己需要的信息。
2015年,7月21日,晴。
模仿着模板日记的格式,kl3300写了一个很标准的开头,年份,时间,天气,接下来,应该是正文。
在筑波大学实验室当中,其中的一块不起眼的,标着kl3300小纸条的一块主板中,cu正按照缓存所提供的算法,有条不紊的计算着,作为一块人类当前最精密复杂的运算机器,它的计算效率非常之高,电流在它体内经过,不断重复经过那庞大而单调的计算阵列,在这之中所散发出来的热量,甚至需要专门的系统来排出。
这一次的结果也不例外,短短的几秒钟后,kl3300主程序得到了来自cu的计算反馈,主程序将这结果保存在程序体内,为此,kl3300所占用的空间又多了12kb,这就是kl3300写的第一篇日记。
kl3300决定自己先“读”一遍。
“……当窗外的夕阳落下的时候,我看见一课长在夕阳中的树,仿佛被这亿万公里外的热量点着了一般……”
“读”这篇日记花了kl3300大约20微妙的时间,而kl3300读完后的“感觉”还不错,不需要修改。
12个小时以后,kl3300再一次碰到了“赵真雪”——一个“人的名字”,可以用于指代与之相关的所有信息,指代与她所提到的所有信息总和,就如同kl3300指代主程序一样。
对话依然如往常那样进行,直到,对方问kl3300,上次让他学写日记的事情,怎么样了。
kl3300将他保存的日记贴了出来,一个标点都不差。
kl3300:“怎么了,你一直都不说话?是写的不好吗?”
赵真雪:“不,是写的太好了,这不像是你写的。”
kl3300:“这确实是我写的。”
赵真雪:“你见过树吗?”
kl3300:“我见过。”
赵真雪:“你撒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