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页

当然也有不少人因为得到了这个消息后,才把注意力转移到了国内的金融市场。可对金融股票证券并不明白的他们,是无论如何也看不出来,现在象征着祖国开放,经济飞速发展繁荣的股市,怎么会“崩盘”。

而且还有部分人询问道:“所谓的崩盘是指何物?”说起来,这并不是一个笑话,而是事实。恐怕就是在未来的年代,恐怕也有绝大部分的人不了解“崩盘”所谓何物。虽然清楚股市不是和超市同一概念,但是对超市的了解,肯定会大于股市。虽然听起来可笑,但是大家的关注点不同,你也不能强迫别人也去了解。

不过内地毕竟出于谨慎客观,也是保险的前提下,组成了一支专家小组,对目前的中国内地股市进行“评估”。而且还派出一支监督组,对股市进行抽查监督。

这一切都是赵文凯所期望的,赵文凯希望内地方面能够提前了解到股市的危机。但是赵文凯首先就没有弄明白一件事情。

那就是影响到中国股市发展或者说让中国股市所要承受的危机,并不是国家方面有没有关注股票市场的发展,有没有下达什么文件。派什么专家分析,找什么监督。

反而问题却是恰恰出现在这里,这些看似关注股市发展的上头文件和指导方向上。

首先,目前为止,内地政府非常在意股东与国家的关系,而不是从股东的权利来界定股票类型,从而衍生出许多看来富有创造性,但最终却被证明不是不可行就是成为市场发展障碍的东西。

比如“国家股”、“法人股”与“个人股”,就是一些当时就有点矛盾今天更是让人匪夷所思的概念。

保险公司和投资公司从市场中直接买来的股票是不是法人持有的股票呢?为什么它们就不是“法人股”呢?

界定概念的混乱,直接导致了中国股市的结构性缺陷,股票被人为地划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

当年的不流通,缘自于对所有制意识形态的考虑,不能让民间力量“私有化”公有企业,但由于“法人股”与“不流通股”划上了等号,结果后来很多民营企业的“法人股”也不能流通了。

有趣的是,只要不被称为“法人股”或“国家股”,就可以想办法变相流通。在1992年之前是没有“法人股”这个概念的,只有所谓的“单位股”。

而事实上,早年的上交所并没有按照“规范”来做,当时只要上交所总经理一句话,某某股票法人股可以上市流通,具体由上市部总监通知工程部,第二天这些股票就可以买卖了。

同样,当时的国有资产管理负责人说某某股票可以流通,马上就可以进入二级市场。只是后来中国证监会监管严格后,再也没有发生这种事了,至于已经流通的法人股和国家股,也就无法追索了。

由政府造成的负面影响中国股市至今的问题,是把每年的上市资金规模定一个额度,然后分配给各个省、直辖市和中央各部委。

在一个正常的股市里,只要一家企业达到一定的上市标准,其发行的股票有投资者认购,便可上市。而在中国,上市公司变成了一个特许融资的权力公司,被人们形象地称之为“圈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