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页

这三个月来,宋明浩跟梁王看着皇上和宸王以雷霆之势彻查鲁王谋反一案, 干净利落的肃清了鲁王及其党羽在大夏的残留势力。

若说以前对宸王的治国手腕只是听说, 这次算是亲眼见证了传言非虚, 宸王确实能称得上是大夏的中流砥柱,保大夏朝堂安稳。而且除了宸王外还有皇上……

能够隐忍蛰伏十年之久,在风雨飘摇中坐稳了龙椅, 没有非同一般的心智和意志是做不到的。

倒是当年不可一世的几位王爷各个落得凄惨下场。像邺王和郕王还有命回封地的已经是好的了,秦王被圈禁在京郊,终归也比鲁王命都没了要强一些。

现在朝中唯一的变数便是宸王和皇上之间的关系。

先帝和先宸王之间的和谐共处,本质是由于先帝的昏庸又无心国事。今上和先帝不同,从他现在展现出来的来看,他是一位有能力有抱负的君主,未必会愿意留宸王这样一个对皇位有极大威胁的人在身边。而宸王能否和先宸王一样甘做贤王,也没人说的好。

不仅是梁王,现在其他藩王也都暗暗地观察揣摩着大夏最有权势的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在形势明朗之前都不敢轻举妄动,省的被卷进去。

因为太后薨逝,大夏的所有藩王都被传召进京吊唁。

眼下几位藩王在驿站里住了快三个月了,想出各种理由请辞离京都被皇上和宸王驳了回来。而皇上和宸王又不肯各个准话,就把几百人这么晾在驿站里。

梁王因为来的最早,又在平定鲁王谋反中有功受到了皇上的褒奖。开始时常有其他藩王前来拜访想从他这儿探听些消息,后来发现梁王知道的也不比他们多,便很少来了,担心走动的太过频繁遭到皇上猜忌。

对于皇上将众藩王留在上京的原因,众藩王心中其实都有个大概的想法,只不过没法证实,或者是不愿意相信罢了。

梁王在私下里问过宋明浩对于削藩的看法,宋明浩觉得自己的身份不好回答便说了些场面话糊弄了过去。

梁王看着一向信任有加的次子,眼中是不容错看的失望。

梁王有三个嫡子,长子是原配王妃所出,次子和三子都是现王妃所出。

三个嫡子中,长子宋明栋心胸狭隘,既无才干又无容人之量。幼子尚且年幼。故而次子宋明浩最得梁王信任,这次带兵进京也是将他带在身边。

这次进京之前,梁王对宋明浩是满意的,甚至还生出过让他取代长子继承梁王府的念头。在他看来,次子处事周到有谋略,唯一的缺点就是性格太过温和不争,如果可以跟长子中和一下绝对是梁王府完美的继承人。

这次来上京见到宸王和皇帝之后,梁王对自己的想法产生了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