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辉从怀里摸出两只饼,和一袋碎银子,统统送给了那名小男孩,并提醒他,需要每三天换一次绷带。
小男孩对仇辉道完谢后,便朝那茅屋跑去。
仇辉盯着小男孩的背影看了许久,直到那个小小的身影奔进了茅屋,再也看不见,他才把自己的视线挪开。
仇辉转身,重新骑上马,两腿一夹,“绌——!”
马儿发出一声嘶鸣,朝京城的方向飞奔而去……
……
且说戴桢带着朱弦和杨嬿如母女入住了一家寺庙。
因为战乱,已经找不到正儿八经的客栈住宿了,于是戴桢便瞧上了这一处还算整洁的庙子。
寺庙里的和尚早不见了,被田义会的士兵和当地的混子们所占据。
戴桢走进这所寺庙的时候,寺庙里的田义会兄弟们看见了戴桢身上的黑衣,都立马站起身给戴桢行礼,还把他们自己躺干净了的位置让给戴桢。
戴桢给妮儿和杨嬿如在佛龛前找了一处最舒适的地块,坐下休息。这里生起了一堆火,烤得四周干烘烘,暖洋洋的。
有田义会的士兵给戴桢送来了水和烧饼,戴桢给自己留下一壶水后,把其他所有的东西都递给了妮儿。
因为朱弦是“叛徒”,所以她没有资格与杨嬿如和妮儿坐在一处。戴桢把朱弦安排在了佛龛的背后,并用绳索把朱弦给密密实实地捆起来,扔在地上,就像真的俘虏那样。
杨嬿如看着心疼,想恳求戴桢把朱弦给松开。就算不喜欢朱弦,但她好歹也是妮儿的亲姐姐,不能坐火堆边便罢了,但也别捆成个粽子啊!
可是妮儿不支持杨嬿如的主张,她觉得这种事情就听戴桢的便好,现在她们大家都得靠着戴桢才能活,所以就不要在这种小事上惹戴桢不高兴了。
得不到妮儿的支持,杨嬿如也没有办法,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朱弦被捆住了手脚,扔货物一般扔在地上,不能动也不能走。
夜晚的时候,男人女人们都需要休息。明白妮儿和杨嬿如是戴桢的座上宾以后,周遭田义会的兄弟们都自动选择距离那火堆尽量地远一点,免得打扰了贵宾的清梦,惹戴桢误解,或不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