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齮反对的话,倒是也在情理之中。
他跟李牧,堪称命中注定的死敌。
历史上,此人颇有才干,在始皇帝亲政之后,也就是始皇帝十年,被拜为将军,前往蓝田大营整顿兵马。
始皇帝十一年,桓齮与杨端和,担任王翦副将,发兵灭赵。
但可惜,赵军众志成城,秦军进展缓慢,攻取九城后合并一处,猛攻阏与。
十八天不克,秦军撤回。
但此时,整个大秦朝堂,都进行了错误的战略判断。
认为统一之战,应当先难后易。
灭赵之后,韩魏可传檄而定!
于是,始皇帝下令,低级秦吏,每十人抽取两人从军。
发兵三十万,以王翦为主将,桓齮、杨端和为副将,再次攻赵。
连克邺城、安阳。
本应一路凯歌,直驱赵都邯郸。
奈何此时吕不韦罢相后,心中不甘,与六国往来密切。
始皇帝大怒,开始着手清洗吕不韦一派官吏。
同时,魏国菜鸡,居然伐楚。
这能打的过?
楚国再不济,也有四十万精锐啊!
加上项氏的崛起,军队实力大大增强。
而魏国呢?
当年吴起变法留下来的魏武卒,虽然冠绝天下。
但是如今,早就已经被大秦斩杀殆尽。
只能说,武安君白起你坏事做绝呀!
为了避免魏国被楚国先行一步灭亡,摘了桃子。
无奈之下,大秦只好发兵救援。
此时,赵国也是拼了老命。
将所有的家底都掏了出来。
李牧的北境兵团,就此南下,部署在太行山防线。
这样一来,兵力不足的王翦,兵锋就此停滞不前。
加上吕不韦自杀后,朝堂震荡。
王翦将大军交给桓齮后,返回咸阳坐镇。
一直到始皇帝十三年,内乱处理完,魏国也保住了。
始皇帝才重新下令,桓齮为主帅,继续攻打赵国。
桓齮也不辱使命,攻破平阳城,杀赵将扈辄,斩首十万!
天下震动!
这是继长平之战后,赵国的又一次惨败!
而桓齮的名号,也响彻整个天下!
所有人才知晓,大秦除了王翦之外,竟是还有一位这般战神般的将领?
当然,更多的是嫉妒和不忿。
凭什么上天如此的不公平?
只让大秦出名将啊!
其他六国不是人吗?
是祭祀不到位?
还是祈祷不够虔诚?
凭啥大秦就明君一个接着一个?
六国君主就一个比一个昏庸?
凭啥大秦名将跟下饺子一样?死了一个又接着来一个?
如今更是出了双黄蛋!
桓齮的名号,竟是隐隐与王翦并立了!
而桓齮也并非没有就此骄傲自满。
始皇帝十四年,他再次统率大军从上党越过太行山,进攻赵国平阳、赤丽,大破宜安守军,杀赵国上将军!
随后,李牧终于率领他的北境兵团南下。
这也是桓齮与宿敌的第一战!
历史上称之为,肥之战!
这一战堪称经典。
李牧虽然名扬北境,但战功都是打匈奴人打出来的。
与中原将领,并未有过交手记录。
面对已经名扬天下的桓齮,李牧好像就是个新兵蛋子。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大秦又是一场大胜。
桓齮的功劳簿上,又多了一个斩首李牧的记录时。
噩耗传来了!
李牧大败桓齮!
秦军溃败!
斩首十万!
这次,是赵军斩首秦军!
从未有过的大胜啊!
自从商鞅变法之后,大秦也从未有过如此大败!
天下震动!
整个东方六国,隐隐之间,似乎又有了希望。
甚至开始串联,奉赵国为盟主,共抗暴秦!
至于桓齮?
他则是狼狈逃回咸阳。
但出乎意料的是,秦王嬴政并没有责怪他,甚至都没有撤职。
依旧让他担任将军,更是让他独领一军。
因为从他所有的操作来看,并没有半点瑕疵。
他有骄傲吗?
没有。
他排兵布阵有漏洞吗?
也没有。
不是桓齮太弱,而是李牧太强了!
这一战,更是直接将李牧抬入战国四大名将之一。
另外四个人,分别是白起、王翦、廉颇!
两个秦国人,两个赵国人。
都说楚国齐国强盛。
但实际上,不过是小丑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