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女孩》第一爆,先捅张国师

国庆档第一批定档的影片,几乎在差不多的时间段,同时结束了自己的首映礼。

在这个阶段,暂时还看不出来几部影片的口碑好坏,但票房成绩和其他数据却已经初见端倪。

首先,就是最受圈内外瞩目的“三幻神”——《磐石》《昆仑山》《攀登一号》。

三幻神因为阵容卡司、题材、宣发等各种原因,在国庆档大盘首日的票房成绩都极其夸张。

其中,《磐石》首日破两亿票房,《昆仑山》两亿两千万,《攀登一号》更是靠着吴晶、章老师以及诸多顶流影帝的加盟,高达两亿五千万。

《女孩》靠着《晴天》等一系列的宣发,以及池野的粉丝,同样顶到了一亿三千万,这还是排片被其他大片瓜分了至少一多半的情况下。

《致青春》九千万,其余影片零零总总加起来,国庆档的首日大盘就高达8、9亿,一派财源滚滚的景象。

当然,其余“小虾米”并不被圈内外关注,大家关心的,永远只有第一,而在国庆档,上映前就炒的轰轰烈烈的三幻神自然就是唯一主角。

“两亿五千万…上座率第一…这才第一天,口碑还没发酵,这个成绩太夸张了,哈哈,不愧是吴晶啊。”

首都,另一家万达影城。

经理看着国庆档首日的大盘票房排行,《攀登一号》的各项数据,其中,票房成绩不用说,就连上座率,《攀登一号》都遥遥领先。

而上座率意味着什么?

影院的排片,看的不光是票房,还有上座率。

说的简单通俗点,上座率就代表着一部电影真正的潜力和赚钱数据,上座率越高,证明该部电影内容吸引力越强、或者宣发效果转化率显著,从而容易形成观影热潮,有助于持续提高影院排片。

影院通过这个数据,会调整影片排片,达成利益最大化的目的。

上座率低则亦然。

“《致青春》不太行啊,倒数第三的上座率,票房也不行…把他们的排片挤出一部分给其他三部电影。”

经理扫完数据,有了决定。

“……哪三部?”

副经理下意识问。

经理一愣,笑骂:“这还用问?你说呢?当然是“三幻神”啊。”

副经理迟疑:“《女孩》这边不给吗?我看他们首日上座率好像也不错,排在第四。”

“这个不用,这个是池野粉丝买的。”

经理摆手:“流量电影第一天都高,这一亿三千万,有一多半都是池野粉丝花钱硬顶的,流量电影和影帝名导的电影不一样,你看《致青春》,还没看明白吗?”

“青春片在国庆档水土不服啊,国庆大家是要看大片,谁喜欢看这种小成本的青春电影?”

“有道理。”

副经理点头,因为以池野为首的流量明星们,确实在电影首日都有着这样的“传统”和习惯,就是池野本人来了,也无法反驳。

——《大佬》的预售,《女孩》的首日,确实都是他的粉丝在“做数据”。

不但他们这些当事人心里清楚,圈内和影院更是心里跟明镜一样,所以经理才会做出这种决策。

而事实上,他的决策确实没错,实在不行就多等几天,真正的好电影,是会随着口碑发力的,到时候自然会看人下菜碟,随映随调。

只是…《女孩》这种青春片在国庆档,面对几乎全员大制作、影帝名导的“史诗级Boss们”,能让影院下菜碟吗?

经理觉得不可能。

圈内、圈外,甚至池野的粉丝也觉得不可能。

因为《女孩》题材的上限就摆在这里,哪怕拍出了花儿,题材上也会跟特效大片、大制作、大场面的电影有着不可逾越的壁垒。

粉丝有时候是无脑“护主”的,但私底下她们比谁都清楚,自家哥哥的成绩和实力上限在哪里。

当然,在考虑各种理性因素的同时,却没人想过,如果所谓的大片其实观赏性并没有那么强,甚至略显拉胯的情况下,会怎么样。

10月2号,国庆档第一天过去,今年火热的电影大盘已经将整个娱乐圈给点燃了。

“今天预售成绩还不错,感觉会和第一天差不多啊。”

“恭喜恭喜,老陆,我早就知道你行,你跟老杨,他不一样啊。”

“诶,我们还是差了点,吴晶那个孙子赚的才多…话说,他是不是早大师算过啊?怎么从《战狼2》以后,他拍的电影票房都这么高呢。”

《昆仑山》,某线下路演现场。

陆导的电话从昨晚就没停过,不断的接通,挂断,他整个人在短短两天不到的时间里,仿佛年轻了十岁,颇有一副京圈扛把子的风采和姿态。

看的同一个圈子内的冯导等人暗自咬牙切齿,心说这次你怎么没扑死呢!

《昆仑山》的特效做的确实不错,所以陆导现在确实还没扑死。

并且,更让他开心的是,池野这次似乎真的没了光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