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四章 “好友”大明!圣驾!

为图兰帝国的发展注入了充足的资金,使其经济得以焕发新的生机。

大明帝国的使节正式进驻巴里黑,大明银行在此开设分行,大明日报开始在这里发行相应的报纸和书籍。

老朱也在盟约签订后,率领着大明军队,继续踏上了漫长的西巡征程。

从图兰帝国东边的疆域,一直到另一端的西部边境,足足有四五千里,路途遥远而艰辛。

大明的军队在行军过程中,并未虚度光阴,而是一边行进,一边有条不紊地铺设着电缆。

同时充分利用大明宝钞,雇佣当地的百姓参与道路的修建工作。

这不仅加快了工程进度,也为当地民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与就业机会,促进了民心归附大明白。

短短几个月后,老朱便已率领着浩荡的军队,成功抵达了图兰帝国西部的边境线,完成了在图兰境内的行军。

不得不说,帖木儿对图兰帝国的掌控确实相当不错,图兰帝国民间对大明的态度,很快就变得相当友好。

当然,更关键的因素在于,《大明日报》进驻图兰帝国,并自行展开宣传攻势。

舆论宣传的重要性,立即彰显无遗。

经过大明宣传人员不懈的努力与巧妙的运作,他们通过报纸、书籍,以及精心编撰的各种通俗易懂的故事和戏剧形式,向图兰帝国民众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

渐渐地,图兰帝国的百姓普遍深信大明是他们最真挚的朋友。

他们坚信,大明军队的到来将为图兰帝国带来久违的稳定与和平。

大明的投资、双方便商贸往来,以及对图兰帝国矿产资源的开发,将让图兰帝国的老百姓过上日益富足美好的生活。

再加上第一批前来投资的大明国有公司确实出手阔绰,毫不吝啬。

他们将大把大把的大明宝钞,如同细雨般随意撒播出去,自然也迅速赢得了民心。

因此,图兰帝国的官员和百姓,都对大明商人与军队表现出了极为友好的态度!

几乎可以说是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热情之盛,令人动容。

一路上,大明军队未曾遭遇任何反抗与阻碍。

若非为了铺设电缆,精确划定租借道路的管理边线,同时开展一些“文化交流节目”以增进图兰帝国民众对大明军队的了解,促进双方友谊,以及沿途运输大量的辎重物资,老朱的西巡速度还会快上很多很多。

无论如何,等到老朱率领大军抵达图兰帝国另一端的边境时,已然对图兰帝国官员、百姓、兵士,完成了一次全方位、深层次的宣传教育!

如今,大明不仅仅是图兰帝国官方口中的“好朋友”,更是图兰帝国百姓心中公认的“好朋友”!

这正是朱允熥一项至关重要的战略布局。

也是他总结历史上西方殖民史,所汲取到的深刻经验教训!

历史上的西方殖民者,他们普遍表现得过于傲慢。

完全无视了殖民地当地百姓的感受与意愿,只顾自己的利益。

以清朝为例,每次与国外签订不平等条约,都会在国内掀起一股汹涌澎湃的反对浪潮。

民众普遍认为,那是丧权辱国的耻辱行径。

也让民间百姓对所谓的“洋人”充满了刻骨铭心的仇恨与抵触。

等到后来,当各国掀起轰轰烈烈的独立浪潮之时,西方的殖民者们,也就再也无法有效控制其殖民地了。

随着殖民地的纷纷独立,宗主国也随之衰落。

至少其国际影响力与往昔相比,已是不可同日而语。

大明理应从中汲取深刻教训。

不能仅仅顾及自身的利益,或仅仅满足于与当地统治者达成官方协议。

同样重要的,是要注重与民间百姓建立友好而深厚的关系。

唯有如此,即便这些国家未来发生改朝换代时,大明的核心利益依然能够得到坚实的保障,不受外部政权更迭的影响。

而且,许多商业活动并非仅仅依靠与官方的良好关系就能顺利推行。

民间百姓的观感与态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们的消费倾向。

如果百姓普遍认为大明是友善之邦,是自己的亲密伙伴,代表着先进与文明的潮流,那么他们就会更加倾向于购买大明的商品,甚至主动支持大明的商业活动。

反之,若民间充斥着负面情绪,则会有很多人自发抵制大明的商品,使商业活动举步维艰。

同样,大明的商贾前往异国他乡开展贸易,此道理亦然。

若是受到民间百姓的普遍反对,即使拥有官方特权,也是很难推广商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