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前者,良木三川更倾向于后者的判断。
他现在终于明白,为什么整个白天,中国人拼了命也要抢回阵地前沿他们战死士兵的遗体,那是他们要撤退了。
在帝国的炮火和轰炸机面前,他们已经守不住了,就算没有增援部队,中国人也守不住了。
其实,良木三川想的也没错,一直坚守到今日四时,是岳复和赵寿山中将商量的时间点。
不管日军增援部队会不会来,已经用巨大牺牲完成阻敌及诱敌任务的第十七师都会撤退。
而前来增援的日军第79步兵联队主力从井陉县城出发,独立营侦查小队就用野战电台汇报,岳复迅速将此电文转于第十七师师部。陆军中将由此判断,也已经打寒了胆的日军,在其主力部队没有抵达之前,不会发动更大规模的进攻。
于是,第17师又比约定的时间多守了一个半小时。
那是为了给收敛烈士遗骸的山民们多一些些时间,并掩护辎重部队和医院及伤兵撤退。
曾经的时空中,和日寇血战9日仅余3000余人的第17师是防线崩溃不得不仓促撤退,漫山遍野数千战士遗骸没有收敛。
宁死不退而被部下强制抬走的赵寿山临走时看着满山遗骸痛哭失声却徒呼奈何。
只得将收敛战士遗骸之事托付给当地村民,希望有朝一日第17师重新杀回乏驴岭再重新安葬。
而残忍的日寇却不允许乏驴岭村山民收敛第17师战士之遗骸,数名胆大的村民悄悄收敛战士遗骸却被残忍杀害,几天之内,连杀28名村民,小小的乏驴岭村家家戴孝。
直到第二年春天,借着春种之机,山民们才在日寇和汉奸的监视下收敛已成白骨的遗骸。
第一处是百花沟口,安葬了五百余遗骨,他们是从主阵地撤下来后因为伤重而牺牲在这一带的。
第二处是马嘴梁,日军称之为“一文字山”,埋在此处的英烈遗骨,是撤退前安置妥当的。
第三处是鸡架岩东沟,村民在这里做了三个墓穴,安葬了五百余具遗骨,由于此处土层浅,村民们把垒砌梯田的石头拆开,挖出深壕,把遗骸安放进去,然后复原梯田。
第四处是东沟掌,这里是主要安葬地,村民们造了八个大墓穴和许多单墓穴,每个大墓穴集中安葬一二百人甚至更多人的遗骨。无法集中安葬的,便就地掩埋。这是曾经时空娘子关乏驴岭村在其村志中所记载的。
和其牺牲八千余人相比,被有记录收敛的遗骸也不过小半数,大部分却融入了山野,和祖国最瑰丽的河山融为一体。
那一年,那几年,乏驴岭上的杜鹃花鲜红如血。
既然重活一世,岳复自然不会任惨事再度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