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抵达

所以警惕归警惕,但“绿林好汉”们还真没太把岳复这位靠撞大运当官的驻军长官放在心上。

这也就直接导致了阮清河在获知这个他并不怎么太重视的驻军长官派了一群新兵来剿他这个匪的时候,心里那种不可名状的惊怒交加,然后做出了一个不怎么明智的决定。

如果时间往后推移五年,不,就是再过半年,见识过岳复率领的部队在战场上的表现,这位大土匪肯定是别无他想,绝对在第一时间望风遁逃,绝不会傻乎乎的在山上坐等着岳复的部队来攻打。

至于说刘末笙的判断,虽然也猜到了几分,但那纯粹是以己度人而已。

他们当土匪抢了别人,再给当地的当权者们些许好处,官匪一家其乐融融已经许多年。

在他想来岳复这个当官的也必定是这样。

这就是所谓的环境改变人,所处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眼界和思维模式。

虽然刘末笙被阮清河这个大土匪头子视为军师,是他手下九百多手下当中中最有心计的人,其实他不过还是个土匪。

哪怕披上了个读书人的外衣,也依旧无法改变本质。

他们不仅料错了岳复真正的用心,同时也料错了冯顺他们的行军速度。根据向前的计划,队伍在潼关境内足足墨迹了一天,直到第二天清晨,才大张旗鼓毫不掩饰的进入永济县境内,足足走了几十里山路才被阮清河布下的眼线发觉跑回报信。

在进入永济县境内的第一时间,队伍就按照计划分成两部分,由赵大刚带着一百五十余人绕路而行。

虽然阮清河没手机没电话也没有电台,但遍布势力周边的眼线还是让他提前获得了不少信息。

单人走山路还可以抄近路自然是比只能走大路的整支部队要快的多,所以阮清河做出了这个错误的判断,刨去信使报信的时间,剩余的七八十里山路,就算岳复的部队再厉害,也足够他们走上两天的。

判断错误就要受惩罚,从下午傍晚十分得到消息,到第二天接近午时,冯顺一行人就已经越过了永济县长马乡,距离金鸡岭只剩下不过七八里路。

抬着重机枪穿着与当时的军装有着明显差异的作训服的军队到来,无疑是把长马乡的百姓给吓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