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4章 鸿都门学之行

眼下这两个人看起来顶多也就双十年纪,马钧还更小些。

“拜见陛下!”

“拜拜拜……拜见……见见见…陛…下。”

眼见着年纪小的马钧似乎很紧张,刘辩笑道:“不必拘谨,朕很吓人吗?”

但刘辩的玩笑话一说,马钧似乎更紧张了。

见状,刘辩没有过多纠结,而是称赞道:“此投石车朕粗略一观,便知你们在上面花了许多巧思。如此利器,可为国用,你二人要何奖赏?”

刘晔听了,见马钧似是不敢再开口了,当即拜道:“我等学生,蒙陛下圣恩,得以入学。做此投石车,只为为国效力!”

马钧听了刘晔的话,也与刘晔一样作拜。

见两人摆出一副无所求的架势,刘辩反而思索起来。两人有所发明创造,且发明的东西真的有用,刘辩自也要鼓励发明,千金买马骨。

“将作大匠下有左右校令,其丞三百石,今以你等各领之。将来无论是继续留在门学,还是入将作大匠,皆如你等所愿。”

刘晔听了,再度拜道:“陛下,我等自身尚有不足,于门学之中还有许多进益之处,愿留在门学之中。”

马钧见了,又是如刘晔一般。

乐松见到这一幕,心中乐开了花。

更是不忘向刘辩表功道:“陛下,昔日朝廷为应对旱灾,推广翻车,马钧本扶风人士,见翻车而有了改良之念,改过之后,引水速度快了近半……是以他的才能才被发掘出来。”

乐松看得很明白,刘晔很聪明,但他的心思却未必在器物之上。

可天子却很看重器物之利。

是以乐松笃定不善言辞的马钧只要能够保持住他在器物技巧之上的灵性,将来前途一定不可限量。

至于刘晔,乐松只期望他能够在器物上多多用心,免得聪明反被聪明误。

“原来如此,那德衡改良的翻车可曾推广?”刘辩问道,他对此倒没什么印象,不过也不奇怪,事有大小,群臣不可能什么事都事无巨细地向他汇报,他不知道也不奇怪。

乐松答道:“据臣所知,已经为有司所推广了。”

得到了满意的答案后,刘辩继续勉励马钧道:“如此,德衡当再接再厉,在朕看来,如今所用的农具、织机种种,未必没有改良的余地。”

乐松听了,立刻惊喜地代替马钧回答道:“陛下,近些时日,德衡正在思量改良织机一事。”

“原来如此?”刘辩笑道,“看来在不远的将来,朕要替大汉的百姓来谢德衡了。”

说完这句玩笑话后,刘辩见马钧似乎憋红了脸,当即又道:“不过改良一事,往往讲究灵机一动,若是不能,也不必强求。”

这时,马钧似乎鼓起了半天的勇气,终于开口了:“谢陛下!”

这三个字他倒是没有结巴。

临走时,刘辩又对马钧和刘晔乃至于更多人嘱托道:“昔日,机巧往往被视为小道,然无论是造纸术、曲辕犁还是如今的投石车,于国于民来说,皆有大用,既有大用,又岂是小道?”

“如这般之物,但有所成,无论是经过门学还是将作大匠,皆能呈到朕案前,望诸卿群策群力。”

在回程的车上,刘辩才私下里同蔡邕嘱托道:“马德衡小小年纪,才能非凡,须得予以重视。”

蔡邕先前听说马钧在研究改良织机的时候就已经心动了,他当即对着刘辩保证道:“陛下放心,臣自会关注他。”

虽然蔡邕对奇技淫巧还有着些许歧视,但他的身体却很诚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