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番外1:姜母7

东宫二嫁妾 鹭十里 3280 字 5个月前

眉眼含泪,一脸的病态,玉瘦骨消,是为大病了一场。

“父亲,母亲女儿真不知,不知那苏姨母是我的母亲,他们所做的一切我皆不知啊……”

“我那时年幼,来到这世上不过一婴孩,听之任之,如何能阻止,在茹儿的心中,唯独只有你们是我的父亲母亲。”

说着,姜茹擦了擦眼上的泪,哽咽不已:“女儿只记得,母亲疼我爱我偏向我,好的皆不会忘记女儿,父亲教我读书习字,伴我长大成人,给我寻夫君归宿……我心中,只有你们是我的父母。”

“父亲母亲,你们难道忘记了?你们难道不要女儿了吗?”

姜柏林显然有一丝不忍,到底是他看着长大,疼惜怜爱的女儿,如何能真的不去理会,丝毫不管。

在他看来,太子妃的确无辜,毫不知情,也未曾干过什么伤天害理,或是损害姜家之事,是他看着养大的。

他也以为妻子该和他一样的想法,仍打算将茹儿当作亲生女儿疼爱。

却没想到一眼看去,妻子竟满目恨意,似在忍耐,似在看什么仇人。

与她看那张玉兰的眼神,有过之而无不及。

姜柏林心中咯噔了一下。

妻子怎会对自小养大的女儿有这般大的恨意?

是因张玉兰和苏东兴二人,责备上了茹儿?

可按理说,她心肠最软,最疼茹儿,怎会有恨?

“母亲,你当真不疼茹儿了吗?茹儿什么都不知,什么都未曾做啊。”

姜母眼底泛着寒光,抓着手下的椅子。

她是蠢,是笨,是不配做母亲。

可姜茹何曾无辜,怎会无辜。

姜茹无辜,却会借她之手,毒害浓儿。会在得知真相后,买刀杀人。

若非有她,若不是她……

姜母猛地抬起头,脸色阴郁:“玥儿,浓儿所嫁非人,我清晰记得,她们二人议亲之时,不只张玉兰事事劝我,让我以为那宋连义和沈世轩是正人君子,是难得的好归宿,还有你,太子妃对臣妇当初可是好一阵劝!”

“太子妃同臣妇说,宋连义为人正直,虽年岁大些,却懂得疼惜人,与玥儿是良配。”

“更是将那沈世轩跨上了天!和浓儿天造地设,说沈世轩正人君子,家中一无妻妾,二无外室,是为人中龙凤,可托付一生。”

“你是比张玉兰还要急着让我两个女儿嫁过去。”

姜母说得咬牙切齿,望着姜姜茹的眼神都带着怒气。

姜茹显然也没想到姜母会提起这些。

明明,母亲是最疼爱她的。

就是她听说了父亲金銮殿上陈情,让皇上申冤,她也从未觉得此事会和最疼她的母亲有关联。

她一直以为,母亲定是极力反对。

而今,却不是了。

母亲,此时看她的眼神,分明是痛恨极了她,哪里还有一分一毫的疼惜怜爱。

怎会如此……

本不该如此……

姜柏林听到了妻子之言,身子一僵,一脸探究地看向了姜茹,眼中没了方才的怜惜愧疚之情,所以太子妃到底是真不知,还是装不知。

“父亲母亲养育了我二十余年,一夕之间,便真不认女儿了吗?”姜茹满面的泪,其中皆是悲痛,遥遥地望着姜父姜母。

可惜,姜父虽有些松动,却并未言语。

姜母则仍旧是满脸冷意,丝毫没有疼惜之意,似当真在看什么仇敌。

见姜母此情景,姜父还是起身上前,道:“太子妃何必跪我等夫妻二人?而今你为太子妃,我等为臣子,当向你下跪拜见才是。”

“想来太子妃出宫不易,还是快快回宫去的好。”

此话明显有赶人之意。

姜茹一愣,收敛了脸上的泪,反应过来后,眼中带着丝丝的不甘和阴霾之色。

由着身边的常嬷嬷扶着。

帕子敷在脸上,哽咽不已。

“不论父亲母亲如何想我,茹儿皆无愧于姜家,茹儿此生皆是姜家的女儿,心中父母唯独有你们。”

说着,太子妃便似想到了什么,哽咽道:“大姐姐和四妹妹皆是我的姐妹,她们而今受此劫难,我心中也焦急万分,从前我们姐妹三人的情谊最深,今日我归来,便想来探望一眼她们。”

姜母眉头紧皱,正想说阻拦之话。

却被姜父给拦着的,沉声道。

“下官带太子妃前去。”

姜茹嘴上含着笑,带着些许的满意,她就算不是姜家的女儿又如何?

而今她是太子妃,是他们姜家不能招惹的,要事事敬着。

尚书大人,也要如此。

姜浓搂着怀里的小团儿,见七婆子匆匆走去,给她使了个眼色,随后就见门被敞开,从外头走入了一人。

正是许久未曾见过姜茹。

还未瞧清她如今的模样,姜茹就快步走了过来,来到了她跟前,坐在了床榻上,眼角含着泪,关切地说道:“四妹妹,你怎成了这般?那沈家杀千刀的,竟害你至此。”

姜浓并未开口,可这姜茹却似有源源不断的话同她说。

“而今沈家竟在各处胡乱造谣,说你诬陷他们,是你偷的人,厚颜无耻编造了这样的谎话,每回听闻,姐姐都觉得难受至极,心疼极了你,你生得这般貌美,往后该如何?”

“当真要在姜家过一辈子?”

姜母早就担忧跟了过来,冷声道:“无须太子妃忧心,我女儿便是养在府内一辈子又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