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咋舌道:“啧啧,那么多状元郎、探花郎的……那么多所谓学富五车的文人都看不明白,说明我大明皇朝在这事儿上还真缺人才!这自然不算个好事儿。”
其实……除了对答案的好奇,他心里还有一丝期待——自家大孙提示都给出来了,总该有人格外聪明些,想到其中的玄机,日后也好为自家大孙、为大明效力。
而事实证明。
他们不仅没有自己考虑到这一点的能力,就算是有了提示,都一样考虑不到!
“只是另一方面,这也让咱愈发看到,咱大孙能提出来这两道难题的……难能可贵!咱大孙厉害,太厉害了——这便又算得是好事儿了,嘿嘿!”
朱元璋曾亲耳听到过其中一题的答案。
越是看到这题目无人能解,心里便愈发庆幸:要不是自家大孙天资聪颖,目光犀利又足够长远,竟然能在平常之中看出潜藏在最深处的危机和问题……大明往后一代……至多两到三代之内,必得有经济方面的波折。
甚至到时候,这种波折和苦难开始压迫大明百姓了,皇帝和朝臣都摸不着头脑,看不明白怎么回事儿!
这是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能想到这儿的,只有他的大孙,只有大明现在的新君!
别的任何人……
他的儿子们,勇武的也好、聪明的也好、机灵的也罢,谁当皇帝都想不到这上头去;
大明的百姓臣民,就算是千挑万选出来的,公认的那一批所谓「最聪明的人」,也想不到这上头去!
换句话说——这个常人根本注意不到的大坑,没了朱允熥,大明必踩!
“所以咱老朱家的大明江山,才非他不可啊!旁的任何人,谁都比不得,他老子……都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