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回 水仙计谋出偏差 女王设计杀杜鹃

仙与凡 董兴启 6306 字 2024-05-21

女王又义正辞严的道:“不过,各位爱卿听好,朕仅此一次,下不为例。今后胆敢再有以先王之臣自居而不遵从朕旨意者,立斩不赦。”

众大臣忙又齐声道:“臣谨记陛下教诲,誓死遵从陛下旨意。”

是日晚,女王坐在御书房的龙椅上,又让可心、可意去唤红御侍官。

二人走后,女王又拿过来盛有太阳红花汁液的花罐,铺开两卷空白圣旨卷,取过笔来,饱蘸花汁,分别在圣旨卷上写下一个大大的“杀”字。待晾干后,卷起来,与昨日写过的那两卷放在了一起。

不多时,红御侍官走进来,向女王施礼道:“微臣参见陛下,陛下有何旨意?”

女王指了指龙案头上的四卷圣旨,道:“有劳红爱卿,你亲自将这四卷放于金殿龙案上的龙缸里,把原有的那些尽皆替换回来,不得有任何差池。”

红御侍官见陛下讲的严肃,便不敢有丝毫马虎,郑重地道:“臣遵旨。”然后走到龙案前,小心翼翼地捧起案上的四卷圣旨,毕恭毕敬地退出御书房。

次日丑时末,女王在众侍从、宫人簇拥下登殿临朝。她扫视了一眼满朝的文武大臣,道:“各位爱卿,今日辛苦你们,见证先王降旨。如先王无旨,朕便恕杜大将军无罪。你们以为如何?”

众朝臣山呼:“陛下仁慈,陛下圣明。”

女王又道:“梅太师。”

梅太师出班,施礼道:“臣在。”

女王道:“梅太师,你身为三朝元老,德高望重。朕今旨命你,暂行

先王书童之职,侍奉先王墨宝。”

梅太师再次施礼,道:“臣遵旨。”

女王又道:“梅太师,你上前来,请出圣旨卷。”

梅太师道:“臣遵旨。”

梅太师诚惶诚恐,走上龙踏,来到龙案前。女王以手示意梅太师从龙案上的龙缸里取一轴圣旨卷。梅太师深深行礼后,毕恭毕敬、小心翼翼地从龙缸里放着的四轴圣旨卷中取出一轴圣旨卷,捧在手中,奉于女王。女王并未接圣旨卷,而是向内侍官招了招手。内侍官手捧一个鎏金木匣走上来,将木匣呈于龙案上,打开木匣。

女王以手示意梅太师将圣旨卷放进木匣。梅太师遵照女王旨意,小心翼翼地将圣旨卷放进木匣里,然后盖好木匣盖。

女王起身缓缓走下龙踏,向大殿外走去。梅太师赶忙捧起装有圣旨卷的木匣,紧随女王身后。杜大将军及众大臣则跟随在梅太师之后。君臣一行鱼贯出了金殿,走出王宫。

王宫外黑黢黢一片,鸡不鸣,狗不叫,死一般的寂静。女王乘撵,在宫人们的簇拥下,带领满朝文武大臣,向佛仙殿走去。一路上,众大臣心思重重,但却没有一个敢出声的。

玫瑰和月季二位住持早已打开佛仙殿大门,迎驾女王。

女王携梅太师走进大殿,来到先王塑像前。先王塑像前已摆放了一张条案,条案上靠里边放着一鼎香炉,香炉前的两侧各燃着一支蜡烛。但由于殿内宽阔,虽然有蜡烛照耀,大殿内依然并不甚明亮。

杜大将军为防有诈,也走上台阶,却没敢走进大殿。她立于殿门外,警惕地观察着女王和梅太师的一举一动。

其她大臣则静静地立于殿外的台阶之下,等待拜谒。

女王接过玫瑰住持递过来的已经点燃了的三炷檀香,持在手中,面向先王塑像,深深三拜,然后道:“先王在上,臣柳艳今携文武众人,前来拜谒。臣有一棘手之事,禀报先王:护国大将军一怒之下杀了先王遗留宫中、臣赐予护国大将军的丫鬟。臣欲以其过失杀人之罪处置,免其护国大将军之职,降为户部尚书佐使。然护国大将军自恃先王所赐,不予从命。臣柳艳无奈,只好呈禀先王,恳请垂谕。万讫先王百忙之中抽一闲暇,降旨明示。”女王祈祷完,亲自将檀香插进香炉里。三缕青烟袅袅上升。

女王退到条案侧前方,让出条案前位置,示意梅太师呈上圣旨卷。

梅太师手捧装有圣旨卷的木匣走到条案前,先将木匣放在条案上,然后向先王三拜,才小心翼翼地请出圣旨卷,又将木匣放到案头,然后才小心翼翼地打开圣旨卷,平铺在条案上,而后躬身退到殿门外的台阶上。

杜大将军斜眼看了圣旨卷一眼,见这圣旨卷确实是道空白的,这才放下心来。

女王走上前,再次作揖,道:“先王在上,臣柳艳,恳请先王,不辞辛劳,不吝墨宝,降旨一道,赐柳艳处理杜大将军杀人一案之旨,柳艳定会遵照先王旨意办理。臣柳艳万讫万讫。”言罢,跪地颔首,默默等候先王降旨。

梅太师和杜大将军也赶忙伏身颔首于地。台阶下的文武百官,见女王跪候,也都一个个跪于地上。

片刻,女王抬起头来,道:“先王有旨:先王正在巡视天宫,午时才得闲暇。梅太师,请起圣旨卷,午时王宫前再候。”然后起身退去。

梅太师赶忙起身,走上前,卷好圣旨,放进木匣里。

杜大将军心中不禁窃喜,暗道:“陛下,你的把戏不灵了吧。昔日只凭口说,今日却要见先王墨宝,你就没辙了吧?!”

女王和文武百官回到金殿。女王对众大臣道:“各位爱卿,仔细守护圣旨卷,午时在宫门外再候。”言罢,起身下朝而去。

待女王走后,众大臣议论纷纷,大殿里如开了锅一般。

女王回到御书房,唤来御林军总统领蒲草,对她悄悄吩咐了一番。蒲总统领边听边不住地点头,待女王讲完,蒲总统领郑重地道:“臣遵旨。”拜辞而去。

刚到午时,梅太师双手捧着装有圣旨卷的木匣,在御林军士的护卫下,缓缓走出王宫。杜大将军及文武百官紧跟其后。

王宫前的广场上,早就布满了御林军。百姓们不知何事,也都来看热闹。整个广场上,人山人海。

广场的正中,面朝北摆放着一张八仙桌,桌子上摆放着一个香炉,香炉两侧各燃着一支红蜡烛。蜡烛的火焰在阳光下若有若无。

梅太师走到桌子前,将手上的木匣恭恭敬敬地横放在香炉前的桌子上,捻起檀香,在蜡烛上引燃着,执香祈祷。祈祷完,小心翼翼地插入香炉里。然后打开木匣,向着木匣里的圣旨卷施礼,然后,才从木匣里取出圣旨卷。梅太师恭恭敬敬地将圣旨卷打开,平铺在桌子上,用镇纸压好,以防被风吹卷。

梅太师布置完,退后三步,作揖道:“启禀先王,臣梅林,奉陛下旨意,恭请先王降旨。万望先王不吝墨宝。臣万讫万讫。”言罢,伏地颔首,恭候先王旨意。

在场百官、百姓,无不俯伏在地。

只片刻,就听得有人惊呼:“有了,有了……”“先王显灵了……”

百官百姓都惊愕地抬起头,却又不敢起身。那桌子较高,圣旨卷上究竟有了什么,一点也看不到。

梅太师起身走到桌子前,只见桌子上的这道圣旨上,赫然写着一个朱红色的大大的“杀”字,她惊愕不已。梅太师诚惶诚恐、战战兢兢地捧起圣旨,转身面对杜大将军及文武百官,颤抖着声音,大声喧读道:“先王降旨——杀!”

梅太师话音刚落,蒲总统领带领御林军士一拥而上,按住还跪在地上、抱有幻想的杜大将军,手起剑落,将杜大将军人头砍落在地。

自此,女儿国里,上至满朝文武,下到普通百姓,无不笃信女王与先王相息相通,都将女王奉若神人,敬畏崇拜之至。

再说康恩,被逐出女儿国,拖着伤残回到家乡,妻子儿女与街坊四邻都冷眼相待。康恩也觉丢人现眼,不胜哀伤。好在妻子宽容,没几日便基本原谅了他。一日夜,康恩耐不住寂寞,要与妻子行房事,妻子虽然心里不太情愿,但念及多年夫妻情分,而且自身也有所欲求,便没有拒绝。可康恩趴到妻子身上,无论怎样作腾,他那东西就是挺不起来,办不成事,方知自己是那日被吓成了阳痿。妻子抱怨挖苦不止,康恩羞愧懊恼难当,更觉在妻子面前无了颜面。

康恩荣华富贵享受惯了,哪里还能吃得了百姓之苦?受得了粗活之累?忍得了他人白眼?又想起这一年来自己的经历,荣华富贵如过眼云烟,现在自己又成了不男不女之人。自知再留在家里,只有丢人现眼的份,不禁万念俱灰,于是拔腿出了家门,到庙里当了和尚——这是后话,不表。

再说女王,除掉了杜大将军,无了后顾之忧,大力变法。女王将个人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全都抛于脑后,更不再想那风花雪月,耳鬓厮磨之事。心无旁骛,一心专注朝政。

女王新政渐入人心,举国上下,无不以行善为荣,积德为美;势利之心渐泯,邪恶之行渐灭。女儿国风气纯正,日新月异,欣欣向荣,一派道不拾遗,夜不闭户之景象。官兵百姓看在眼里,喜在心中,无不对女王敬佩得五体投地,称颂女王贤德圣明,是个明君圣君。

二十余年后,新生代男子成人,纷纷从军,占据军中半壁江山,女儿国军力大增。

女王六十岁大寿,在御宴殿里大摆筵席,杨兰太师及众朝臣皆来祝贺。杨太师起身举杯,向女王恭贺道:“陛下,今日是您六十大寿,臣杨兰代表众朝臣,祝陛下万寿无疆。”

女王举起酒杯,道:“太师乃朝中肱骨,为朕的江山社稷立下汗马功劳;众爱卿也是尽职尽责。这杯酒,也是朕敬太师和众爱卿的,希望太师和众爱卿能一如既往,为我女儿国江山社稷不辞辛劳。”

杨太师道:“臣定不负陛下恩典,为陛下鞠躬尽瘁。”

众大臣也都起身举杯,道:“臣祝陛下万寿无疆。臣定当为陛下鞠躬尽瘁。”

女王将酒一饮而尽。杨太师和众大臣也纷纷饮尽杯中之酒。

侍女们给女王和众大臣斟满酒。女王起身,端起酒杯,对众大臣道:“各位爱卿,今日是朕六十岁大寿,在这之时,朕有一事向众爱卿宣布。”

众大臣又赶忙站起身来,毕恭毕敬聆听女王旨意。

女王道:“朕登基二十六年,已实现朕登基之时的诺言。现在我女儿国政通人和,民风淳朴;道不拾遗,夜不闭户。人口众多,良田广袤;国库充实,百姓富裕:兵强马壮,疆土稳固。乃空前之情状。”

杨太师道:“陛下,女儿国今日,全乃陛下当年变法之结果。陛下圣明。”

众大臣也道:“陛下圣明。”

女王以手示意大家静下来,又道:“朕已功成名就,朕宣布,自明日起,朕辞去王位,禅让与王储龙子。”

杨太师和众大臣听了惊愕不已,好一会没有人讲出话来。片刻,杨太师才道:“陛下,臣有言要讲。”

女王道:“太师,朕意已决,你莫再言。太师只要能兑现你的诺言,全力辅佐新王,朕就心满意足了。”

女王退位后移居延庆宫。她在宫里的外厅供奉了李友朋的塑像,她盘膝坐在供桌前的蒲团上,面向李友朋塑像,双手合十,念叨道:“友朋,咱们的儿子长大了,你在天宫里应该能看到的。你这骡子,你给我带来了几个月的幸福,却让我饱受了几十年的痛苦。但我不恨你,我感谢你,感谢你给我的快乐,感谢你给了我一个龙子。自今日起,我也吃斋念佛,修行自身。将来,如果我也能得道成仙,我愿意去陪伴你……”

自此后,女王深居简出,一心吃斋念佛,修身养心。她人以为女王已入空门,可女王心思又有谁知?女王是想修炼成仙,能再与心上人李友朋相会,了了这两世的思念——这是后话,不表。

这正是:人心不足蛇吞象,得陇望蜀枕边忙。命中注定无此缘,到头终是空一场。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