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7章 能帮点多帮点

“中午早点回来,我给你做鲶鱼炖茄子。”张母看着老伴离开,看这架势又会上地里帮忙。

“这老太婆,我又不是孩子。”张爹闻言乐得哈哈直笑,朝后摆了摆手。

上工喇叭响起,生产队场院前围聚了所有社员同志们,前面老队长飞快报出人名且安排好大家农活。

看着各自散开,他才背着双手从麦田到水稻田各处巡逻。遇上哪个偷懒的社员,他还得骂几句,再鼓励几句。

这打一巴掌给一颗糖的手段被他长年累月使用下来,看似依然还是挺实用。其实除了他的威信外,还有个最大因素。

但凡当天被他点名社员要是累次不改,那天的工分也会被扣了一半。如此一来,双管齐下,这么多年来,队里人心才不会散。

这一套让来了好几个月的知青同志们也是很高兴。他们就担心吃大锅饭人心不齐,更担心他们这几个外来人被欺负。

不过现实比他们想象的还要乐观。比起别的地方,这里人有着东北人所有的优点。

他们热情、真诚、淳朴,很多生活日常会及时提点他们,能给予的帮忙是一点也不含糊。

用张家村这些老大娘的话来说,城里来的娃也不容易,能帮点多帮点。

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常常让远离亲人的五位知青感动得泪盈满眶。因此他们也是更珍惜这份友善。

在别的生产队知青遇上农忙时想尽办法请假偷懒,可他们依然披星戴月地紧跟其后。

这会老队长正慢慢地踱步到水稻田那。他打算去瞧瞧那五位年轻人初次挠秧,顺便让村里人多照顾点。

既然来都来了,看这架势没个几年他们也回不去,那他就得替这些孩子们打算,总不能连稗草和水稻都分不清。

这五个年轻人,他还是比较满意。春天里育秧苗那是多辛苦活儿,秧田里更是带着冰碴,可这些娃子还是坚持与大伙一起干。

要不是他强制两个女娃去麦地干活,估计都要病倒。这不,育好秧苗后,平整耙地这样力气活。五个娃子又要求与大伙一起干。

积肥、拔秧、插秧。哪怕腰酸腿疼,小腿不时被蚂蟥叮咬,这些孩子都没有退缩。比起隔壁几个队里,这四个娃子更是机灵勤快知趣,如此一来,老队长也不愿意过于委屈他们。

来到田埂上,老队长看向不远处与村里人相比显得慢腾腾地知青们,他也没喊话。慢好啊,说明有认真去辨别。

他还担心为了赶活儿,这几个孩子下手没有分寸呢。

清晨四点多,张家村上空已经升起一道道炊烟,除了早早起床的妇女们,扛着锄头的老少爷们已在自留地上忙着农活。

远远地除了响起各处院子里那一声声鸡鸣声,还有各家拉大嗓门喊着自家男人孩子们吃饭的声音。

张爹背着双手一进村就被人发觉。

“老二,咋这么早回来?”

“吃了没?上家里喝完粥?”

张爹笑着摇摇手。很多人家除了农忙,一天也就吃个两顿,他哪有那么大的脸占便宜?

“弟妹没回来?”

“孩子娘在村口跟二婶唠嗑,马上就回来。”

“那就好,要帮把手喊一声。”

“好嘞。”张爹四处与人打招呼,倒上没发现老队长影子。不过他也不急,既然来了总要下午再走。

经过张大伯家门口时,张爹顿了顿脚,踏进他家,刚好看到提着猪食的侄媳妇。

“二叔,你回村了。”

张爹伸长脖子朝堂屋那看了看,“你爹呢?”

“和孩子爹在自留地呢,你先进来坐,我去喊他们回来。”

张爹见她放下桶,连忙摇手,“你先忙,我迟点找你爹。”

“没事的,很近。”

“不用了,猪饿得都在叫了。”张爹说完转身出门往张国庆小院走去。

那边张青山媳妇一直站在门口等他离开进入院子后,撇了撇嘴,遗憾地叹了口气。

张大娘从后院过来,一看到大儿媳妇又不干正事,忍不住问道:“猪都饿得呱呱叫,你在看啥呢?”

“娘,二叔回来了。”

张大娘看了她一眼,垂下眼帘,“你二叔回来有啥好说道?他哪次不是隔个几天回来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