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6章 你吃了什么?

这次夫妻俩没再在回信内阻拦,而是给大姐张美丽去了封信,让子文三兄弟时常去陪陪老人。相信有喜子和子文这些孩子,也不会让父母孤独,也顺便多多少少减轻张美丽家的负担。

夫妻俩从蛛丝马迹里分析寄回去的粮票一定让两个嫂子眼红,也让父母为难。考虑到老家的存粮,这次夫妻俩听从了张爹的吩咐,再也没寄粮票回去。

这样的行为也让张爹松了口气。尤其见识到纺织厂食堂内的什么代食品和绿藻陆续的出现,老两口更是暗自庆幸——自己老儿子不用从牙缝里省下寄回粮票,应该不用吃这些玩意。

他老儿子张国庆确实不用吃什么代食品,可惜学校内的伙食状况也不见好转,倒是越来也萧条。

从这个秋季学期开始,清一色的玉米面、白薯干、高粱面、荞麦面,就连偶尔出现的白面也不是原来标准的85面,而改为不去麸皮的“连麸倒”。

何谓“连麸倒”?就是100斤小麦磨出100斤面粉。咽下去能清晰感到喉咙一阵刺痛。就连这样的也很少。

最常出现餐桌的干粮除了玉米面就是是荞麦面。它的面看起来很白,可等到做成馒头吃的时候却变成了黑黑的颜色。

这些粗粮经过食堂内多次改良,添了不少树叶子、苞米芯粉和其他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味道更加又硬又涩,带一点苦味,又有一丝甜味,最可怕的是吃了会便秘。

以往黑乎乎的窝窝头、菜团子、馒头,周娇还有信心伪装得差不多,可这回她也无能为力。成分太复杂,哪怕她再努力,还是不能做出成品与其相似。

没过多久,为了让大家吃饱,食堂内又添加不少品种,出现了一些替代品。其中最多的还是一种绿藻。

这个东西吃进去后,胃里火辣辣的搅动,随后更是腹胀如鼓,连排气都成问题。可好歹缓了饥饿感。

为了能多领着这些食品,不少人冒着风雪下乡,天黑才蹒跚着陆续返校,把捡来的“战利品”交到食堂过称,换来几张代食券。

幸好如今学校内也没强制非得在食堂就餐。除非必要,张国庆他们夫妻俩人与大家一起,其他时间是再也不敢在食堂停留一秒。

而易解放几个人更是饿得过个一两天回家带回干粮,在屋里煮上一些汤,勉强还能够支撑。

看着其他渐渐瘦了不少的同学们,大家默契的再也不敢带有肉味食物回校。

要问最近流行什么?

——那一定是你吃了什么。

这股风吹遍大江南北,关里关外。

张爹终于写出一封完整的信。他的人生第一次书信寄完京城,很简单的一句话:小五,别寄粮票!

突如其来的一句话,让张国庆摸不着头脑。所幸紧跟其后还有张老二他们几个兄姐的来信。

张家村附近几个大队引来了人潮高峰期——以往农民羡慕城里人,如今城里人放下身段,四处寻亲,迈进农家小院和空旷田野。

不得不说是个讽刺——往日白眼对待上门的穷亲戚,如今跟着所谓的乡下人身后是什么感想?

老张家世代农民,祖祖辈辈靠着打猎、种田为生。也就是除了个张国庆这个意外,全家迁到县城。

此时张爹看着村里闹哄哄的几户人家,暗自庆幸自己三兄弟没什么厚脸皮的亲戚。他下意识的忽略了他的糟心外甥和外甥女。

张大伯皱眉呵斥,摆平争吵后跟着自家二弟往老队长家走。

“你回来干嘛?你看看你面色红润,比小弟还年轻,没事别瞎溜达。这么大岁数了,还没点眼色。万一路上出事咋办?”

“大哥,你这话可错了。我一人打十个都没问题。”

张大伯头疼地瞥了眼自家二弟。这家伙是有多自信?还十个?

“回去吧。老二和小五的院子都安排人住进去了不会有问题。没事还是去京城,别在我眼前晃。”

张爹听了也不生气。这次可是多亏自家大哥安排村里孤寡老人住进两个儿子家,否则真要让有家小的住进来,那回头赶人都不好赶。

眼见到了分叉路口,张爹目送他弯着背离开,无奈地摇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