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多时,关得回来了,一脸失望地摇了摇头。
关得到孔县的街头找了几个路人,一人发了一百元,要求他们在走街串巷去打听一个来自外地在孔县落地生根的老人家。孔县是中部平原小县,外地人不多,应该很好打听。
结果关得撒出去了上千元,找了十几个人走遍了县城,问了不下几百人,从30岁到80岁,都问了一遍,最后却是……一无所获,谁也不知道有这样一个人,就证明了一点——此路不通。
难道说,老人家从来没有在孔县出现过?难道说,京城方面的消息有误?
关得的疑问古风并没有正面解答,他在接到奶奶古玉的电话之后,心中其实已经有了答案,他只是对关得说道:“走,孔县之行的最后一站——平丘山。”
平丘山距离县城不过一两公里,开车过去五分钟。车停在平丘山的山脚下,抬头仰望已经成为孔县标志姓景观的平丘山的南大门,上面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天下奇山——平丘山。”
关得笑道:“平丘山我虽然听说过,但也不至于称为天下奇山,如果这座海拔几百米的小山头也能称之为天下奇山,黄山和泰山又算什么?”
“名气不大的山,未必就不是天下奇山。关得,你忘了古人说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关得也笑了:“难道说,山上还有一个陋室,里面真住着一个老神仙?不过也别说,记得前些年,平丘山的名气很大,是国家级旅游景区,一时之间成为不少人向往的胜地,连不少国家领导人都来过。不过现在似乎又沉寂了……”
“事情总在兴衰的变化之中,平丘山的兴起因为一个人,衰败也是因为一个人……”
“谁?难道是老人家?”
“是呀,不过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我相信还是一个很长很久远也很引人入胜的故事,走,边上山边说。”
这一上山,就引出了一个全新的故事……
车停孔县,古风和关得下车,站在孔县的街头,将贯穿孔县县城东西的平丘街尽收眼底。
正是秋季,孔县的街头行人匆匆,各自有事,没人留意远道而来的外来客古风和关得。又或许是古风和关得的穿着太普通了,更有可能是他们的汽车并不出众,所以二人站在路边,没人会多看一眼。
就正合了古风悄悄地来去之意。
路旁高大的梧桐树树叶已经泛黄,风一吹,飘落几片树叶,摇晃间正好落到了古风的脚下。古风伸手捡起一片落叶,对着阳光看了一会儿树叶的脉络,感慨说道:“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是叱咤风云一生,还是流落民间默默无闻一生,都在自己的选择。我只是始终想不明白是,老人家为了避开十年浩劫而流落民间,但在后来政治清明了,为什么不重新出山?别人或许还不好说,在夏总书记在位的时候,他也应该看出夏总书记的为人的包容和宽厚……”
“还有,他为什么不回京看望一下他昔曰的故交?能逃过十年浩劫而活到现在,多不容易。以老人家的眼光和对局势的判断,他不出山,难道还是在逃避什么?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情景该是多么感人,可惜呀……”
关得只是沉默,没有说话,他理解不了老一辈人的情怀,也无法达到古风忧国忧民的情怀的高度,他想了一会儿,忽然说出了或许古风不愿面对却又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不是老人家已经不在人世了?”
“我一开始也不愿意去面对这个事实,但一来老人家就算在世,也是百岁高龄了,二是老人家从八十年代向后三十年间,有足够多的机会重返京城,但他没有,就如泥牛入海一样,再无音讯。要不是不想违背奶奶的意愿和了了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家的心愿,我对孔县之行其实是不抱任何希望的。”
“我不是很明白,古总,古老按照年龄推算,应该和老人家不是同代人,她对老人家为什么这么有感情?”
“我也不清楚,奶奶和老人家确实不是同代人,而且奶奶根本就没有见过老人家,但她不肯说出原因,只是一再要求我找到老人家,她在知道老人家的确切下落,就算老人家不在人世了,也要将骨灰带回京城,否则,她死不瞑目!”
背后肯定隐藏着一个久远的并且爱恨情仇的故事,关得不敢再问了,有些事情不知道比知道要好。
“走,去民政部门看看。老人家在世的话是百岁高龄了,百岁老人,就孔县20多万人口的比例来说,肯定不多见,民政部门肯定有登记。”
不过让古风失望的是,民政部门登记的几名百岁老人中,除了四五名老太太之外,只有一位男人瑞,他叫翟宝家,是土生土长的孔县人,从小到大再到百岁,从未离开过孔县一步。显然,翟宝家不是古风要找的人,更显然,从民政部门查到老人家下落的方法……此路不通。
古风和关得先在孔县住了下来,住在了政斧招待所飞马宾馆。飞马宾馆的设施还算不错,虽然比不起单城的奢华,但也算整洁干净。
商议了半天,关得自告奋勇要出去施展他的妙计,古风听了,笑了笑没有反对,等于是默认了。关得就收拾一下,一个人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