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六章 关城

明骑 隔壁小王 2295 字 2024-04-22

在大明京畿,直隶一带掳掠了小半年的后金大军,徐徐往喜峰口方向撤退,京畿三十万明军按兵不动,只装模做样的追到了通州。此时通州金军早已经人去楼空,留下了一个十室九空的京畿门户,倒是释放了一些通州官员。想来皇太极也是大明留了几分脸面的,释放了通州官员主动示好。十余万后金军在遵化集结,二十万明人青壮,女子,大批粮食财货先行,大军殿后往喜峰口方向而来。

喜峰口,前线。

高处,千里镜中后金大军滚滚而来,大军前面是二十万百姓,数量无法计算的牛马,大车,财货。二十万人走在一起是什么概念,前面已经走到喜峰口,尾巴还在遵化城,都是手无寸铁的青壮,身体健康的年轻女子,老弱病残早死绝了。二十万奴隶能给后金带来多少新鲜血液,仿佛一针强心剂。

二十万明人很快就会奴化,成为后金崛起的养分,这养分还很充足。

喜峰口前线,青山关。

关城上,山脊上,前沿十营开原辽兵严阵以待死守青山关。关内,官道上挤满了被堵住的大明百姓,关上辽兵将士沉默肃立,官长沿着防线巡视都在安抚士卒。马城站在关城上,身边众将也默然不语,这是皇太极在示威,在挑衅,在嘲笑开原辽军的忠勇被朝廷出卖了,气氛压抑。

马城反倒十分平静,所部残军还能守的住青龙关,还能守的住喜峰口么,不能。经过几次补充后的近三万辽军已经伤亡过半,军中有大量无法作战的新兵,下级军官大量阵亡短时间内无法补充。死守青龙关能守多久,三天,五天,前线十营兵就该打残了,二十万百姓后面还有十万后金大军,还是皇太极亲自督战,归心似箭的后金军。

沉默,马城平静道:“守好关城。”

{}无弹窗第三百九十六章关城

马城有些无趣的解散了军议,心知这大明与建虏在京畿决战之机,多半是错过了,没人比他更了解东林党的德行了,满嘴的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猖。东林内阁不会表态支持议和,也不需要表达,偷偷给大军下几个绊子就行了,内阁,六部尽是东林党人,清流显贵,下绊子动动手指头就能办到。

皇上么,心比天高,命比纸薄,那是个没主见的人,优柔寡断。

马城也是三朝元老了,从万历,天启两朝两位大明天子身上见的多了,这两位天子都拥有身为一个帝王最重要的内功,坚强。这词看似简单,技术含量却高,既不是霸王举鼎的武勇,也不是豪气千云的长啸。帝王的坚强,意味着一种承担重负的担当,放在风雨飘摇的困难年月,更是不惜面对利益集团披荆斩棘的勇气。

拿捏臣子的权谋,靠的是坚强,是内功。

谁有这内功,往远一点说,变法的秦孝公,逐匈奴的汉武帝,都是此中高手。往崇祯家里人说,迁北京的明成祖,反腐败的明宣宗,改盐法的明孝宗,废海禁的明穆宗,都是想干点好事,却被利益集团抱团阻拦,然后软硬兼施扫平,支撑各种妙招的,就是这强大内功,大明天子不是那么容易做的。

刚登基的时候,崇祯曾经以为,他在这事上很强大。就连臣下捧他是汉文帝,都把他给捧怒,觉得这是羞辱他。以轻松扫平魏忠贤的自信,他以为这事简单。可真遇到一件事,他才明白自己有多怂,韩一良事件。

这件事的起因很荒唐,穷得掉渣升迁没路的户科给事中韩一良,为搏“出位”,写奏折大骂朝政腐败,还标榜自己廉政。一下引得朝野哗然,却叫崇祯喜上眉梢,正想反腐败树新风,打瞌睡韩大人送来枕头。立刻反应热烈,先在御前会议上公开诵读,通报学习,又将韩大人提成右佥都御史,回馈超大礼包。但崇祯的礼包从不白给,刚收下大礼的韩一良,接着就当场派了任务:朝中谁是你奏折里说的贪官,谁给你送过钱,一五一十给我说。

这下韩一良可崩溃了,他本想投机搏出位,却被崇祯一把拉上船。可这位真是色厉内荏到底,被崇祯连番威逼,却咬死也不再说话,摇头晃脑的装糊涂,就是不肯再指认,最后还干脆认了欺君罪:皇上您别问了,要罚就罚我一个,韩一良为啥这么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