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八章 历史那些事

杂家宗师 胖一点 2481 字 2024-04-21

所以很多人只认明史以前包括明史的《二十四史》,对算上清史的《二十五史》嗤之以鼻。

当然有说清史不列《二十四史》是历史原因,但历史爱好者对清史的不屑的公认的。

…………

话又说回来,历史长河,浩瀚如海,其中很多事件的真假已经随着时间消失,史书记载也很多不尽其然。

后人只能略做猜想,各抒己见,要想一锤定音是不现实的。

而马晋所弄出来的这个的“历史那些事”也是这个意思,只做猜测分析,并不盖棺定论,仅供时人以作谈资,顺便普及普及历史。

深入挖掘历史真相,那是史学家的的活,马晋没这个闲工夫,也不利于《杂志》销量。

如今“历史那些事”这个半娱乐半普及的画风,既有干货,又能给予读者遐想讨论空间,马晋表示很满意。

………

陈秀才现在就对这篇关于“烛光斧影”的分析很感兴趣,来回读了两遍不说,又让儿子把他珍藏的《资治通鉴》宋纪一二卷取来,认真比对。

这套《资治通鉴》可是陈秀才的珍藏,不过并不全,只有陈、隋、宋、汉四记,但就这也不少了,共九十四卷,摆了满满一列,要不是陈秀才酷爱史书,以他的经济条件也不会购买这么多的书籍。

而等他比对清楚后,陈秀才对《杂志》的说法更认可了,不过他也有一定异议,想和其作者讨论一下,只是这事只能想想了。

陈秀才唏嘘一会,让儿子把宋记两卷放回原处,郁郁的又翻开一页,正好看到“历史那些事”的征稿文书,还标有稿酬酬谢,心中甚喜。

“儿子,把那两卷宋纪再给为父拿来。”

陈子:“………”

七月初一,京郊陈家庄

陈秀才一大早从京城排队买来《杂志》,回到家中,和家人一起吃罢午饭后。

搬过一张由村里木匠打造的摇椅,陈秀才躺在其上,捧着手里《杂志》津津有味看了起来,妻子刘氏则在一旁清洗碗筷,一双儿女正在屋中写大字。

俨然一副不世出的农家隐贤形象………

………

只不过,陈秀才的隐贤模样并没有维持太久,当看到《三国》那熟悉的断章,一向脾气温和的陈秀才,也不由恨恨大骂了几句马晋,狗才、可恨之语响彻小院。

引得屋中正认真练字的儿女也悄悄探出头来,窥视院中的父亲为何大发脾气。

和孙友福一般,陈秀才就是再气也拿马晋没办法,平心静气后,继续看了起来。

而半柱香后,看着眼前引人垂涎的美食杂谈篇,让刚刚吃完午饭的陈秀才,耸动了两下喉咙后,起身迎着妻子不解的眼神,去厨房寻摸了个馒头啃。

一边啃着馒头解馋,陈秀才一边心里琢磨,如果自己日后有机会,一定要去鼎香楼一饱口福。

不吃别的,先来三套烤鸭………

………

不过陈秀才目前也只能想想了,他一个酸秀才,平日家里的进项,全靠父辈留下的那点田地和他在村中搞了个私塾,能赚些束脩,维持家用勉强够,但要去收费不菲的鼎香楼吃饭,那可有些不实际了。

就是陈秀才现在手里的这本《杂志》,也是他从牙缝里挤出来的,如果不是听闻河南赈灾之事,他想略尽绵薄之力,加上确实对《杂志》十分好奇,这才出资购得,否则二钱银子对他来说也不是个小数目。

要知道他之前看的小说,可都是盗版,甚至是盗版旧书摊里掏来的,二十文钱一本,五本起卖。

靠着这个,陈秀才愣是看完了除最新版的《封神》下之外,马晋的所有小说,堪称死忠粉。

只不过这种死忠粉,不知马晋是认还是不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