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从在《封神》第一回琢磨出一个新思路后,之后的正文老道也在道童的念读中加以了解。
打伐征战之事老道不感兴趣,倒是其中的一些剧情设定,不由又给了他一些灵感。
尤其这个天庭封神和代天道征伐,更是让老奸巨猾的老道一眼看出了本质。
书中三教斗的再惨,也都是他道家子弟,从目前来看,入封神榜中的有一半都是道家人物,若是下部也如此,那么书中的天庭可是道家的天下。
天庭啊,这是多么庞大的香火群体啊,老道想想都馋得慌。
还有那个阐教和姜子牙动不动喊的那个代天道行事,更是合老道的心思。
这玩意太流氓了,动不动就是代表天道,无论己方行事对不对,反正是天道定的。
这是多好的借口啊,让之前饱经那群口吐莲花、能言善辩的和尚们欺负的老道,看到了胜利曙光。
下次两教再吵,不论是不占理还是没词了,直接把这个代天道行事甩上去,当即立于不败之地。
………
老道是越看《封神》越是心喜,心里更是动了马晋为徒的念头,若是自家有了这个强援,自己死后,青云观也得长久下去。
于是,老道越发的催促南云道人给他约见马晋,可是他却高估了他们的分量,马晋根本不鸟他们这茬,管他是不是道家北方之首,马晋根本不在乎。
传话的人连马晋面都没见着,就被马府的人客客气气的将请出去,言马晋推辞没空和老道一会。
后来老道以收徒为诱饵,去传话的更是差点挨打,在马晋看来,他一个堂堂的未来驸马爷,又不信道,有病才会拜老道为师。
甭管他九十多还是一百多,又不能让他长生不老,飞天遁地。
要说长寿,他去找诸葛老头不好吗,再怎么看,大乾第一名医怎么也比什么道家活祖宗靠谱,还不用拜师。
如果是之前,老道还能请朝堂的道家信徒帮忙,可如今马晋身为皇家驸马,一般人可请不动。
在景康帝的影响下,本朝不信佛道,青云观日渐式微,也和京中的顶级权贵没什么大交情,所以老道和马晋相会这事就僵持住了……
距后世分析,佛教传入华夏一般认为是东汉明帝永平十年,道教比佛教晚了几十年。
东汉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为道教的定型化之始,南北朝时宗教形式逐渐完备,奉老聃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
而本土道教为了争取更多的信众,与外来的佛教相杭衡,在树立偶像、盖庙建院和编写经书典籍诸方面,都要与佛教见高低。
华夏在吸收融汇外来文化的力量是惊人的,道教自然也不例外,于是,树立偶像,有些模仿佛教;阐明教义、编写经书,也常常借用佛教内容和语言。当然,外入汉化了的佛教也借用一些中国传统的语言,其中也有道教的东西。
南北隋唐后儒释道三教逐渐合流,释道间吸取对方的东西更多了,可以说彼此取长补短、互通有无。
………
道教最初尊老子为祖师,以老子《道德经》五千文为经典,但后来道徒们觉得只老子一人不够用了,比不三世佛气派,
于是东晋葛洪又塑造了元始天王(后称元始天尊),齐梁高道陶弘景编定的《真灵位业图》又将灵宝天尊列其在第二神阶之中位,仅次於第一神阶中位之元始天尊。
后来在天师道(既后来的正一道)的撮合下,天师道与上清道和灵宝道三大道派将所分别信仰的最高神放在一块共同参拜。
即是所谓的道家三清,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
其中太清道德天尊,就是人们熟悉的太上老君,但和后世广为流传的不同,道德天尊虽仍为道家最高神之一,但却屈尊第二把交椅,为首的是元始天尊。
道教的宫观大殿里,元始天尊居中,道德、灵宝二位分居左右,至于封神原著,估计是作者觉得老子乃道家始祖,加以改编的。
………
道家的这些演变,别说老道心里门清,就是南云也很清楚,但知道归知道,作为道家信徒,教派先贤留下来的典籍,又岂能容其他人私下篡改,这是性格有些古板的南云不能忍受的。
和他相比,老道平法的没那么看重古之例法了。
在老道看来,先贤留下来的教义典籍不也是为了教派立言传道吗,只要于己有利,不改教义本质,稍微改动一下也不是不可以的嘛。
当初他和师兄平武真人下山入京,不也依照先皇的倾向做出取舍了吗,不然今日这青云观又如何成为这北方道家之首,和南方的龙虎山合称南北二宗。
做事要灵活变通,不拘一格,哪能墨守陈规,死抱着古法一成不变,对此,老道心有见解。
………
南云道人看《封神》就只抓住其和教义不合的地方大加批判,而老道却从中看出这是个扩充道家影响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