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七章 小本本通通记下来

杂家宗师 胖一点 2623 字 2024-04-21

为了拍尚书马屁,马晋脸都不要了……

……

之后百官陆续上桥,一品走完了,二品上,马晋一直在旁边看着,除了写了蔡阳一笔外,其他官员只笔不动。

直到一个穿着紫色官服的干瘦身影从百官中走出来,马晋眼前一亮,将木板抄起,握紧炭笔,目光炯炯的盯着干瘦身影。

嗯,先迈右脚…

记下来,工部右侍郎靳凤伦,举止轻浮,行为失当。

咦,这厮左边的袖子有个褶皱……

记下来,工部右侍郎靳凤伦,衣冠不整,有失体面。

哎,好像流汗了,还滴到官服上了……

记下来,工部右侍郎靳凤伦,贱污朝服,有藐视朝廷威严之嫌。

嗯,好像……

记下来,工部右侍郎……

……

没错,马晋盯上的这人正是老仇家靳凤伦。

从一开始,马晋就打算死盯靳凤伦,满身上下的挑毛病,稍稍有一点失当,马晋手里的毛笔就刷刷记上两笔,靳凤伦走了不足十丈远,马晋的折子写满两页。

你还别说马晋小题大做,殿中侍御史监察朝仪就这么严格,在上朝期间官员若有咳嗽、吐痰、揉鼻子、等不当举措,甚至是步履不稳重,都会被记下来。

当然,苟庆通他们监察时也不会这么严格,只要不是太出格,他们都会睁只眼闭只眼,毕竟真要这么严格执行,恐怕满朝上下,尽皆仇人。

马晋也是如此,其他人通通放过,但只靳凤伦一人,他比规定严格十倍。

就算靳凤伦到景康帝那去告,马晋也不怕,毕竟他写的都是有迹可循,只是有些吹毛求疵罢了,但也证明他工作认真嘛。

……

终于,可能是因为马晋的眼神太过炽热,靳凤伦忍不住抬头冲他看了一眼,马晋刷刷刷又记了一笔。

工部右侍郎靳凤伦,上朝期间东张西望。甚为失仪……

皇宫大内

苟庆通和马晋、邓宝等人,身着官服,赶往内庭。

虽然卯时朝会,但百官在这之前就会在乾坤殿,文左武右的位列好了,只等皇帝上朝。

而负责纠察朝仪的殿中侍御史,在这之前就得在大殿就位,以便监察百官朝仪。

马晋新来,对朝会的规矩还不是很懂,苟庆通不敢现在带他上殿,让他先跟着邓宝去龙华桥。

龙华桥乃是从前宫到乾坤殿必经之路,根据宫规,从百官踏入龙华桥开始,殿中侍御史就得负责纠察百官仪态。

若百官有任何不当之处,都要用笔记在折子上,整理写成奏折后,抄录三份,一份交到内阁,一份送到乾清宫,另一份殿中侍御史衙署自己留档。

……

朝会规矩太多,马晋新来,难免会出错,所以苟庆通先让他去龙华桥,监察百官出行,就算出了纰缪,也是小问题。

马晋带着邓宝来到龙华桥,路上邓宝不停的和马晋说着注意事项,马晋虽然来上任之前,已经做过不少了解,但又怎么比的过邓宝讲解的详细。

更何况任何职务都有潜规则,这种东西光靠马晋打听是怎么也打听不出来的,就算苟庆通也不好明言。

反倒是邓宝作为下属,为了辅佐马晋这个上司,对这些可以畅所欲言,还可以拉进二人的关系。

一人讲得周全,一人听的认真,等到了龙华桥,马晋已经大致摸清了这里面的套路,不说熟练掌握,但也能避开雷区。

………

龙华桥说是桥,但桥宽十数丈,快赶上京城的几条大主道了。

桥下是宫城内河,直通外面的护城河,桥两侧还有禁军守卫,分隔一丈而立,看到马晋他们过来,这些禁军本能的握紧兵刃,挺胸抬头。

嗯,殿中侍御史监察宫门禁事,这些禁军也在马晋他们的职权下……

看守龙华桥的禁军首领是个都尉,四十上下,面露严肃,马晋和他见过礼,简单聊了两句,就各自分开。

时辰也差不多了,马晋收拾心情,带着邓宝静立龙华桥桥前,等候百官进宫上朝。

………

寅正二刻(四点半),一声钟鸣,宫门大开,午门外等候的百官。根据品阶排列依次入宫,过前宫,在内庭前的广场整队。

简单整理仪容后,由皇城司领路,百官向乾坤殿进发,过了两道宫门,就是马晋所在的龙华桥。

百官踪迹一现,马晋二人就收起笑容,面容冷肃,从袖口里掏出笔和折子。

因为要站着书写记录,为了方便,马晋还专门找人制出了炭笔,现在这种炭笔还在新华书店售卖呢,只不过买的人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