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章 教徒弟和新书《武唐》

杂家宗师 胖一点 2551 字 2024-04-21

马晋起先还没在意,后来在徐许的强烈要求下,才拿起了这篇作者笔名为笙悦的书稿。

刚看了两章,马晋就大为惊讶,因为这本名叫《武唐》的小说,竟然是一本不折不扣的言情小说,更难得是,这本小说是以女性角度写的。

小说主角就是那位名垂青史女皇武则天,主线马晋也差不多分析出来了,就是武则天和李治的恋情,其间夹杂着后宫权谋和朝堂风云。

说真的,要不是这行文和情节太过老套,马晋都以为来老乡了。

……

马晋花了一个时辰,将这本不到十万字的书稿全部看完,对此书也做出了一番详细了解。

这本《武唐》最大的看点是武则天(书中叫武照)和男主李治的互动,写的太甜了。

作者文笔细腻,用词精美,再加上人物塑造的可喜,以马晋阅文无数早已平淡无波的心境,也被撩拨开来,不时带上一丝痴汉笑。

但此书的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除了男女主角互动,其他地方写的一塌糊涂。

这个叫笙悦的作者,很可能对唐史的了解就是靠着马晋的隋唐演义,里面的史学常识错误随处可见。

比如李治是魏王李泰的哥哥,大唐丞相是徐茂公,武则天进宫时,李世民才刚四十岁。

而且在书中占了很大比例的,关于宫闱朝堂的描写,简直是幼稚的可笑,马晋几乎是额头青筋直蹦的的跳着看过去。

总的来说,这本书的优缺点都很显著,但都不是什么大事,都是可以改过来的。

而马晋怕的是这本书的内容会不会太过新奇,大乾的老百姓会不会接受不了。

思来想去,马晋还是觉得可以先试试水,看看市场的反应。

将书稿收好,马晋准备明天让徐许联系一下那位笙悦,让他抓紧时间改文,扬长避短,把那些不擅长的东西删掉,主打感情戏。

……

而马晋审稿的同时,新华书店的安逸也在带人清点新书的数量,然后将书籍发往合作的书肆。

宣传了几日,明天一早,《冷面罗成》和《薛仁贵传奇》这两本书就要发售了。

……

ps:今天收到书城那边的书友的打赏,很是惊喜,以往都是这边的朋友支持,我还以为书城那边没人看呢。

四月二十二

将军台

马府正房

从都察院散值,马晋径直返回家中,换了身衣服,让下人把躺椅搬到院子里。

马晋躺在躺椅上,一边吃着点心,一边捧着一册书稿看的津津有味。

而在他面前,以郭同、彭善为首十个评书学徒,也一人拿着一本《隋唐演义》,埋头苦背。

只是那一脸的严肃。和马晋的惬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评书说到底是一门语言艺术,最开始的说书先生说的书,就是把小说书面上的情节,或者听来的故事,加以改造变化,然后以口语的描述的形式讲出来。

后来慢慢发展,才形成了评书自己的体系。

马晋记得,他前世曾在一个论坛上看过,一篇以前的评书老先生怎么教徒弟的文章。

以前的评书学徒,几岁就开始跟着师父,像是老郭,七八岁时就开始跟在高庆海高先生身边学习评书。

七八岁的小孩儿,连字都认不全,该怎么学?

跟着一旁听着师父说书。

师父在书馆说书时,这些学徒一旁听,不管年纪多大,记不记的熟,先听师父是怎么说的书。

一边听,一边往心里记,记住先生的语气变化,搭配动作,怎么挖扣子,怎么和底下的观众互动。

这一听就是几年,把先生的语气段子都给记熟了,再配合台下苦练多年的基本功。

评书艺人的基本功就是口舌利落,什么绕口令,大贯口都得一气呵成,半点磕巴不能打。

嗓门也得洪亮有劲,那个时候可没有什么话筒音响,全靠的一副肉嗓子,你要是说书声音不够大,后边的客人听不见,当场就得炸毛,砸你场子。

还有气力得足,有时说书先生一说书就得说上一天,要是气力不足,不得累死在台上。

等这些基本功过了关,评书也记熟了,这才算刚入了门。

其实按这种算法,马晋也只是个半吊子,除了书记得熟,嘴皮子利落,其他的跟专业的评书艺人比还差得远呐……

学艺其间,这些学徒也不是跟着师父白吃饭,得帮忙干些打杂的活,比如给客人端茶倒水,打扫卫生之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