恼怒之下,李寿只好加倍的对唐宓好。
“阿舅,这鮰鱼不错啊,挺新鲜的,正好适合我家猫儿吃。”
李寿作为圣人最宠爱的外甥,坐的位置十分靠前,就在太子下首。
他伸着脖子,正好看到圣人食案上摆着一道刚刚上来的鮰鱼,便毫不客气的说道。
圣人也不觉得李寿放肆,反而笑呵呵的说道:“既是这样,那你就拿去吧。”
李寿都不用内侍伸手,直接来到近前,抄起一盘鮰鱼放到唐宓跟前。
席上的人纷纷将目光投向这一边。
被众人瞩目,唐宓有些不自在,李寿却毫不在意,还喜滋滋的跟唐宓说:“猫儿,我给你说啊,寒冬腊月的,新鲜的江鱼最难得,这鮰鱼啊,是蜀地那边进贡来的,一路上不停的换水,千里迢迢,到了京里鱼还是活的呢。你快尝尝,味道很不错哩。”
唐宓见李寿说得热闹,她也渐渐放松心情,夹了一筷子片成薄片的鱼肉,轻轻抿了一口。
唔,她点点头,这鱼果然鲜嫩细滑,入口即化,没有一根鱼刺,最最难得的是,没有半点儿腥味儿。
“好吃吧?”
李寿看到唐宓眉眼弯弯,便知道她喜欢,赶忙又给她夹了几筷子。
这大冬日的,宫里宴饮最大的问题就是吃到的菜是凉的。
为此,李寿提前命人准备了注水的双层铜盘,下层加了滚热的开水,鱼盘放在上层,用蒸汽保持鱼肉的温热。
“对了,还有这个虾炙,也是用新鲜的虾子烤的,御厨的手艺也不错。”
李寿亲手给唐宓剥虾。
“十八郎,你也吃吧,别总顾着我。”
唐宓吃得开心,也没有忘了自家郎君。
李寿却笑着说,“我不饿,你先吃。”
周围的吃瓜群众一脸麻木:……
这对夫妻真是够了,当众撒狗粮,还撒得这般丧心病狂,你们的良心不会痛吗?
还有李寿,众人都没想到他竟是这样一个李尚书。
不饿?
呵呵,今天是正旦,有大朝会,寅时就要出发去上朝。
且大朝会这般重要的场合,屎尿什么的是决不能有的。
为了不失礼,绝大多数的人都不敢吃喝得太多,只稍稍垫点儿点心。
忙了一天,基本上也没法正儿八经吃饭,一直到现在的赐宴。
这么长时间不好好吃东西,正常人都会饿得前心贴后背,李寿居然还“不饿”?!
哄小娘子开心,也不是这种哄法儿啊,你这般腻歪,让其他的男人怎么活?
尤其是那些年轻的皇子、宗室们,没少挨身边妻子的白眼。
有些彪悍的女子,已经将两根手指捏到了夫君腰间的软肉上。
李寿才不管周围小伙伴们龇牙咧嘴、愁眉苦眼的模样,继续伺候唐宓用饭。
弄到最后,圣人和皇后都不怎么吃东西了,眼睛时不时的往李寿这边看。
二皇子、三皇子以及几位年幼的皇子,也将总将目光投在李寿身上,他们的眼神各异。
有嫉恨,有好奇,还有更多的是羡慕——十八郎连父皇的东西都能抢来吃,可比他们这些亲儿子体面多了。
唯有太子,看向李寿夫妇的目光很是柔和。
太子妃也噙着端庄得体的笑容,眼睛中偶尔会流露出些许羡慕。
一场宴饮,因着李寿这对夫妻的存在而变得有些古怪。
被强塞了一肚子狗粮的权贵们,好容易撑到宴会结束,匆匆的便离开了皇宫。
太子像个得体的长兄,照顾着每一个弟弟、妹妹。
李寿这个表弟,也在太子的照顾名单中。
“十八郎,你今天吃了些酒,回去的路上小心些。”
太子笑着叮嘱李寿。
李寿一边跟他寒暄,一边扭头去看跟太子妃闲聊的唐宓。
“你放心,待你出京后,我会让太子妃多照看唐氏的。”太子知道李寿的软肋,适时的示好。
李寿眼角的余光扫了一下周围,确定四下里无人,这才故作随意的说了句,“多谢殿下。我家猫儿喜静不喜动,到时候还请太子妃多多费心。”
李寿故意加重了“静”的读音。
太子眸光一闪,他似乎明白了什么……
平阳长公主将平康郡王府砸了个稀巴烂之后,顿时觉得神清气爽。
她命人准备了一大牛车的药材,正准备亲自给唐宓送去。
结果,她刚带着娘子军走出郡王府所在的巷子,便迎头碰上了太极宫的内侍。
“奴婢叩见长公主。”内侍恭敬的行了个礼。
平阳摆摆手,“什么事?可是圣人唤我?”
“好叫长公主知道,圣人请您过去叙话。”
“嗯,知道了。”
平阳也没跟内侍打听圣人为何唤她,直接牵过自己的马,轻盈的跃上马背,用力一磕马磴子,快速的朝太极宫方向奔去。
她身后的二百娘子军没有骑马,列队整齐后,一路小跑,追着平阳的背影来到宫城外。
“你们就在这儿等着吧。”
平阳跳下马背,将马鞭和缰绳交给亲卫,自己一个人进了宫门。
“阿妹啊,你回来啦。”
圣人看到平阳,脸上堆满笑容。
“圣人,您唤我来可是有什么要事?”
平阳带兵打仗了一辈子,最是个爽利的人,说话也一向直来直去。
“也没什么,”
圣人偷眼看了眼一身戎装的妹子,小心翼翼的说道:“我欲御驾亲征高句丽!”
倒不是圣人在平阳面前忽然变怂了,实在是他有些怕这个妹子。
平阳还在闺阁的时候,他们兄妹感情最好,可也少不了打闹。
可恨的是,他堂堂伟男儿,居然打不过自己的亲妹妹。
后来,平阳投身军伍,经受了铁血沙场历练后,变得愈发强悍。
圣人亲眼见过妹子跟阿爹叫板,啧啧,那场面,真心火爆啊。以至于给圣人留下了很大的心理阴影,并让他清醒的认识到,如果可以,千万别招惹这个暴脾气的妹子。
这次圣人想亲征,除了他自己,几乎所有人都反对。
朝堂上,五位相公以及议事堂的大佬们纷纷摇头,御史们更是跳着脚劝诫圣人不要以身犯险。
后宫里,自姜皇后至最低等级的嫔妃,都想方设法的找机会“规劝”他。
就是几个儿子(包括太子在内),也齐齐表露出对圣人亲征的担忧。
不过,这些人的反对,圣人并不看在眼里。
这几年,尤其是庚辰之乱后,圣人的威信日益加强,几乎达到了乾坤独断的地步。
且东征高句丽,是为了收回疆土,再正经不过的事,谁也不敢在这件事上太过计较。
所以,圣人再三驳斥了朝臣们让他三思的请求后,朝堂上便再也没有反对的声音了。
至于后宫和诸皇子,那就更简单了,圣人只一个眼神,就足以让他们闭嘴。
但平阳和他们不一样,圣人很重视她,也格外看重她的意见。
如果平阳反对,他依然坚持东征,但会想方设法的争得平阳的同意!
“嗯,阿兄去也好。”
令圣人想不到的是,平阳居然点了下头,丝毫没有反对的意思。
“不只是阿兄去,就是阿寿也要跟去。他这几年在户部做的不错,想必能为圣人做个合格的后勤总管。”
平阳认真的说道。
“阿寿,也去?”圣人的表情有些许不自然,但很快又恢复如常。
他定定的看着平阳,不肯错过她一丝一毫的表情。
平阳点头,“他年轻,且在西北打过仗,有他在您身边,我也放心些。”
平阳没有掺杂个人感情,十分客观的说道。
“那你——”不想去?圣人的话说得很是迟疑。
东征高句丽,固然有太多的困难,但也是大梁最近二三十年间最大的战事。
而平阳是武将,想要立功,就只能打仗。
圣人从来没有因为妹子是女人就不把她当做真正的大将军看待,一直以来,他都是用武将们的行事风格来揣度妹子。
“我?当然要留守京城。”
平阳不客气的翻了个白眼,“京中的魑魅魍魉暗地里上蹿下跳,我若是也跟着去了,只太子一人,根本控制不住。”
圣人御驾出征,太子理所当然的要留在京城监国。
圣人跟平阳对视片刻,见她眼中满是坚持,这才确信,自家妹子确实想留下京城帮自己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