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除了象征性的派了几个人盯着,李寿并没有刻意安排人手。
现在看来,李立德沉寂了三年多,又想冒头了啊。
“是啊,听五郎说,这半个月来,‘那位’几乎每天都要去中庭的花园子,一躺就是一天。”
严氏继续说道,“五郎每天醉生梦死,很少顾及这些。‘那位’身边虽然有人伺候,可也不是一眼不错的盯着,总有更衣、吃饭的时候啊。”
唐宓点头。
李其璜恨李立德不死,自是不会对他太过照顾,身边只安排了一个又老又笨的老汉和两个粗使婆子。
主人不上心,下人们当然也不会真心伺候。
那个老汉还好,还知道照顾李立德更衣、翻身,而那两个婆子,根本就是能躲就躲,一天到晚不见人也是常事。
可那老汉,再尽职也只是一个人,根本做不到时刻都守在李立德身边。
如此、李立德整日待在花园就很值得怀疑了。
“多谢九婶,您放心,我定会好好照顾三郎。”
唐宓感觉到了事情的不对劲,对于特意来提醒的严氏很是感激,忙笑着保证。
严氏笑得见牙不见眼,“那我就待我家三郎谢过十八娘了。十八娘啊,不是我自夸,我家三郎别看年纪小,却最是乖巧聪慧,三岁就会背三字经,五岁就能背诗。今年六岁,已经开始学习论语了……”
唐宓含笑听着。
但听着听着,唐宓就觉得有些怪怪的。
可具体哪里有问题,她又说不上来。
罢了,左右严氏是个有分寸的,应该不会有事。
唐宓却不知道,再有分寸的人,面对偌大一个李家、以及平西侯爵位的时候,也会生出别样的想法。
严氏见唐宓领了自己的人情,心里很是高兴。
欢欢喜喜的走出了百忍堂,穿过一个个庭院,路过一处处景致,严氏眼底闪过一抹热切。
她家三郎多好的孩子啊,相信十八娘跟他接触一段时间后,就会喜欢上他。
到时候,过继什么的,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李氏家学,除了李家的那些“前族人”,现在还收纳了一些落魄世家的子弟。
免束脩,家学还提供抄书、或是用书换笔墨纸砚的交易。
在大梁朝,有很多世家没落了,生活艰难,但他们永远不会丢的是家族藏书。
唐宓和李寿都清楚这一点,所以才会在家学推出用书换文房四宝的交易。
不必拿出原本,只要确保没有错字、乱文,即便是手抄本,也能在李氏家学唤来读书所需的笔墨等物。
如果不想要这些东西,也可以换成钱。
唐宓不缺钱,所以换给学生们的笔墨等物都是上等的,开出的价格也高于市面价格。
那些没落世家的学生,一开始还遮遮掩掩,次数多了,反倒放开了。
他们又不是把家族藏书卖了,只是用手抄本换取自己所需的东西,这没什么丢人的。
学生们放开了,消息也传了出来。
弄到最后,许多并不在家学读书的没落世家子,也会用自家藏书的手抄本到家学来换东西。
……如此过了三年,唐宓竟收获了上万卷的书。
这些书,有很多都是唐氏藏书中没有的。
哪怕不是原本,其阅读价值也很高。
唐宓先将这些书自己通读了一遍,然后又填充到了东庐书院的藏书阁。
亲身感受到李氏家学带来的好处,唐宓对家学更加上心。
先生什么的,都是聘请的好品德、有学识的大儒。
校舍等一应设施,也都定期打扫、修整。
奖学金公正评定,评好后,按时足额发放。
一系列措施执行下来,李氏家学进入了良性循环。
先生们认真教书,学生们刻苦学习。
这两年春闱,亦有不少家学的学生考中科举。
李氏家学逐渐变身为面向整个京城世家圈的“义学”,那些原本对李寿咬牙切齿的世家们,对李寿的评价渐渐好了些。
顾琰等几位大佬,更是没少在世家聚会的时候称赞李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