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走得十分小心,仿佛手里捧的是易碎的绝世珍宝。
李寿接过长条匣子,轻轻打开,露出里面的东西。
堂上坐着的冯裕、顾琰、郑文渊等人齐齐伸长了脖子,都想看看开始于一千年前的李氏族谱。
只见那长条匣子里放着一卷古朴的竹简,编联竹片的熟牛皮绳已经被磨得起了毛。不过想想这卷竹简的历史,现在它能保有这样的状态,已是李家无比珍惜了。
李寿将长条匣子放到桌上,从袖袋里取出一双白绢缝制的手套,戴上,然后小心翼翼的将竹简取出来。
堂上诸位大人,以及堂下围观的吃瓜群众们都屏息凝神,唯恐自己一个大喘息就会将那珍贵的竹简吹化了。
大家直勾勾的盯着李寿手上的竹简,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众人都觉得这竹简就是千年前的古物。
哎哟哟,赵郡李氏不愧是千年世家啊,这族谱,真心高大上!
李寿小心的将竹简放到桌上,解开熟牛皮绳,轻轻将竹简展开。
冯裕、顾琰等人呼啦一声都围了上来,恨不能把脑袋伸进竹简里。
几人细细的看着,反复研究着,一边看一边啧啧有声。
只把堂上其他人以及堂下的众人急得抓耳挠腮。
足足过了两盏茶,顾琰才一脸餍足的抬起头,捋着胡须叹道:“不愧是柏仁公(李家第一代先祖)啊,笔迹苍劲有力,时隔千年,仍能透过这竹简感受到一代名将、治国名相的风采。”
顾琰八面玲珑,跟其它几大世家的关系都不错。
他有幸亲自看过陇右李氏的珍藏,其中便有一卷李柏仁亲笔写的札记。
细究起来,赵郡李氏和陇右李氏同出一脉。
两个家族的老祖宗是嫡亲兄弟,陇右李氏藏有赵郡李氏开山老祖宗的札记再正常不过。
顾琰见过李柏仁的笔迹,所以一眼便认出李寿手中的竹简乃李柏仁所写。
他的话,基本上就是给这卷竹简确定了真伪……
李立德惊疑不定。一方面,他担心李寿真的拿到了什么证据;另一方面,他又觉得李寿在声张虚势,故意诈他。
但不管怎样,李立德都咬死不肯承认。
只听他嗤笑一声,“哦?还有证据?那就拿出来啊,可别净是空口白话!”
“李立德,你就不觉得奇怪,李家乃千年世家,可族谱为何是用姜黄纸誊写的?”
李寿没有理睬李立德的阴阳怪气,直接问了一句。
姜黄纸两三百年前便有了,但自前朝起才开始流行开来。
因为姜黄纸的独特制作工艺,使得这种纸不怕虫蛀,防水防霉,若是保存仔细,可几百年不腐不坏。
许多文人,乃至世家都用它来记录重要的文档。
也有不少家族用姜黄纸誊写族谱。
姜黄纸确实珍贵又好用,但、跟李家千年的历史并不相符啊。
要知道,李家那本族谱,号称已经传承了千年。
而千年前,姜黄纸根本就没有问世呢。那时大行其道的是竹简、帛书啊。
李立德心里咯噔一下,其实,当年从李立贤手中拿到上半份的族谱时,看到族谱成色很新,是用上等的姜黄纸所誊写,他便有怀疑。
结果,还是李立贤拿着四个儿子赌咒发誓:这确实是李家传承的族谱,最初的竹简早已在战乱中失落。这套姜黄纸所写的族谱,已经是第三个版本了,是三百年前的一位先祖亲自誊抄。
李立德知道李立贤对几个孩子的看重,为了保护四个孩子,他硬是忍着没有跟儿子们做任何接触。
而李立德不知道的是,李立贤为了让他的儿子们都活下来,也没有将秘密说出来。
因为当年李立贤的父亲说了,李家的秘密只有一个人能知道。
四个儿子都是他的至亲骨肉,哪一个他也舍不得牺牲。
李立贤,骗了自己?!
李立德心中暗暗将早已化作枯骨的李立贤骂了个狗血淋头,脸上却没有丝毫表露。
他嗤笑一声,道:“千年来,中原大地遭受了多少战乱、灾祸?哪个世家又没有受战祸牵连?我李氏能保存下完整的族谱,已是十分不易,千年前的原本,已然在战乱中遗失了。”